五色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于立忱于立群两姐妹都爱上郭沫若,相隔4
TUhjnbcbe - 2023/3/22 9:18:00

于立忱、于立群

年5月,25岁的于立忱自缢于上海家中,留下十七字绝命书:“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年,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自缢于家中。

相隔四十年,于家姐妹二人相继自杀身亡,这都与一个男人郭沫若脱不了干系。

鲁迅曾评价他:“才子加流氓。”

于氏姐妹出身官宦之家,在家中排行老大、老三,其祖父曾是清代两广总都督。

清末,于家家道中落,父亲又是有名的纨绔子弟,很快将家中财物败得精光,就连孩子上学的费用都拿不出来,母亲无奈带着最小的弟弟和妹妹投奔娘家,留下于氏姐妹相依为命。

为了凑齐姐妹二人上学的学费,大姐于立忱每年春节都会在巷口摆摊卖对联。

于立忱字写得好,对联也做得好,每到春节都能挣得一笔不错的收益。

后来于立忱考入了北平师范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从事一些学校宣传工作。她热爱文学、话剧,特别是郭沫若先生的《女神》。

诗集《女神》郭沫若

妹妹于立群就没有姐姐那么幸运,她只读了四年学便被父亲强行终止学业。

后来在姐姐的支持和帮助下,考进上海明月歌舞社,才逐渐摆脱父亲的控制。之后她进入上海电影学校学习,一跃成为当时上海小有名气的明星。

这期间于立群所有的花费都是姐姐于立忱提供给她的。

大三那年,于立忱的因为共产*身份暴露,被抓进了国民*监狱。

经过营救,被释放后的于立忱进入上海《大公报》工作,负责妇女板块的宣传工作,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主编张季鸾对她一直十分看重。

年,长期劳累的于立忱感染肺结核,前往日本接受治疗,并兼任《大公报》东京特派记者。

这场日本之行,是她短暂生命的最后一程,在这里她遇见了自己一直以来十分敬仰的文学大家——郭沫若。

郭沫若

于立忱抵达日本时恰逢郭沫若为躲避国民*的追捕流亡到日本。

一日,于立忱听说郭沫若家就住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便主动登门拜访。

她带着诗集《女神》及一些水果敲响了郭家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日本女子,佐藤嘉子。

也就是郭沫若的日本妻子郭安娜,于立忱礼貌的说明来意后,郭沫若一家人表示十分欢迎。

这是郭沫若第一次见于立忱,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亲眼看着自己崇拜的人向自己热情表达着他对文学和国家的见解,于立忱激动极了,她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好像被重新注入了血液。

郭沫若与佐藤嘉子全家照

自此以后,他们常常在一起交流文学创作和理想。

渐渐地,两人的感情越发的深厚。

恰逢日本连日阴雨,本就体弱的于立忱不慎感染风寒,郭沫若便约上好友郁达夫一同前去看望。

于立忱拿出近日所作《咏风筝》一诗与两人分享,希望能指点一二。

“碧落何来五色禽?长空万里任浮沉。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

郁达夫拍手道:“好一个半缕轻丝。”

一旁的郭沫若知道,“半缕轻丝”亦如他们两人之间的“半缕情丝”,于立忱通过这首诗在向他传递情意。

随即提笔和了一首《断线风筝》:“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姮娥宫里去!碧海青天话素心。”

字里行间流露出两人的苦恋之情。

于立忱称其“格调极高”。

一旁的郁达夫则觉得“断线”二字不太吉利。

郭沫若在日本

后来,于立忱因参与东京爱国游行活动震怒国民*当局而被迫回国。

回到上海后两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书信来往,以信笺寄相思。

两个月后于立医院,医生告诉她怀孕了。

她开心极了,连忙写信给郭沫若告知此事。

正当她沉浸在喜悦中时,却接到了郭沫若从日本寄来的信。

“立忱,我很爱你,你就像是女神一样突然出现在我的世界,那么的纯洁、美好,我想和你拥有一个属于我们的孩子。但是,现在的我没有能力给你一个家。至于孩子的事情,还是先作罢吧。”

她怎么也没想到,他心心念念的人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哀大莫过于心死。

在病痛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下,她选择了死亡。

医院的张季鸾前来探望,却发现自缢于家中的于立忱,赶快写信通知于立忱的母亲。

母亲连夜从老家赶到上海找到于立群,此时的她刚从外地拍戏回来对于姐姐的事全然不知。

母亲斥责她:“姐妹同在上海,你却只知道忙于工作拍戏,流连于交际场,不知道常常看望和照顾生病的姐姐,就连姐姐的死讯都要从旁人那里得知。”

面对母亲的指责,她不知如何辩解。

于立群

由于拍戏的缘故,她已经半年没去探望过姐姐了,偶尔通信也是三个月前,那时姐姐在信中还说最近一切都好,嘱咐她好好工作,不用挂念,等她拍戏回来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她。

可如今……倘若自己愿意抽出时间好好陪伴姐姐,对她多一点关心,早一点发现异常,或许姐姐就不会死。

身在日本的郭沫若得知于立忱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他将两人的过往的点滴写进信笺,永远的珍藏了起来。

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抛下日本的妻儿只身回国参加抗战。

临行前他对安娜说:“我是一名共产*员,我的祖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我义不容辞。”

回国后的郭沫若安顿好后便去悼念了于立忱,并在墓前写下《一座荒坟》、《上海沦陷后吊于立忱墓》。

之后他投身于抗战洪流当中,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抗战前线劳*。

经过林林等人的介绍,郭沫若结识了在一家难民收容所工作的于立群,此时的于立群刚刚从姐姐逝世的悲痛中走出来。

郭沫若见到于立群第一面时,就隐隐觉得她有些熟悉,对她也格外的关心。

他曾在《洪波曲》里写道:“仅仅二十来岁,在戏剧电影界已经能够自立的人,对一般时髦的气息却丝毫也没感染着,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一个被阳光晒得半黑的面孔,差不多就和乡下姑娘那样。”

后来得知于立群是于立忱的妹妹,郭沫若便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替立忱保护好她。

而于立群很早在姐姐从日本的来信中就听说过这位挚友郭沫若先生,所以打从心眼儿里对他亲近不少。她曾向大嫂说过:“不仅我姐姐立忱对郭先生有好感,我也是敬仰他的才华的。”

在后来的抗日工作中,两人有不少的接触,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随着上海的沦陷,抗日战争愈演愈烈。郭沫若的老友杜国庠劝他:“如今中日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日本应该是回不去了,不如在这里安一个家。”

他犹豫了。

年,郭沫若、于立群前往广州建立根据地,于立群担任《救亡日报》的编辑工作,此时的她已经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后来根据组织的安排,郭沫若前往武汉,于立群去往陕北。

临行前,于立群突然改变行程,先与郭沫若一同前往武汉,然后再转至陕北。

为了隐藏身份,于立群同郭沫若住进了武汉新亚酒楼。

趁着机会,于立群便向郭沫若讨教书法。

于立群自小跟着姐姐学习书法,能写得一手正宗的的大颜体字。

在宾馆的那几天,两人的心在一笔一划中,跨越24岁的年龄差相连在一起。

郭沫若写下《陕北谣》赠予于立群以表达自己的心意:“陕北陕北我心爱,君请先去我后来,要活总要在一块。”

年蒋中正的邀请郭沫若出任国民**事委员会第三厅厅长,此时的他直到国民*想利用他的声望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内心是极其不愿意的,便只身前往长沙。

*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决定暂停于立群的陕北之行,去说服郭沫若出任这一职位。

于立群受周恩来嘱托赶往长沙:“组织理解你的苦衷,经过*的慎重考虑和武汉的实际情况,*希望你能接受这一任命,于革命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几经彷徨的郭沫若终于下定决心,两人也开启了同居生活。

田汉曾打趣道:“果然还是女性的力量大,爱情的力量大。”

年元旦,在周总理的见证下两人补办了婚礼。

周恩来夫妇

婚后于立群负责起来郭沫若的家庭起居和工作琐事,说她是郭沫若的夫人,不如说她是郭沫若的保姆加秘书。

常常有很多同僚和学生慕名前来拜访郭沫若,于立群就会提前准备好美酒佳肴。

一次有朋友前来拜访,此时的于立群已经怀有七个月的身孕,但她依然忙前忙后,累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再起来继续张罗,在她的安排下一切都井井有条。

甚至自己的双腿压迫的浮肿,一按一个坑,她都没有一丝怨言。

忙于*和文学事业的郭沫若无暇顾及家庭,于立群便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理想和事业,投身于家庭,负担起六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

除此之外,他还是郭沫若工作上的“贤内助”,郭沫若每天的公务于立群都会将它们分门别类的整理好,为他抄写诗稿,甘愿作为一个绿叶陪衬在他的身边。

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在老家逝世,郭沫若带着于立群及两个月大的儿子前去奔丧。

一进家门,招呼他们的是一个40岁模样的中年妇女。

她记起丈夫曾说过,他在老家有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叫张琼华,他不爱她,也跟她毫无关系。

原本她还担心张琼华会不会给她好脸色看,可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她想多了。

这个所谓的包办妻子,一边端茶倒水的伺候着他们,另一边把自己的婚房收拾出来给他们,自己搬到旁边的小房子住,这令于立群感动不已。

她曾看到张琼华抱着两个月大的儿子,喂饭、擦洗、换尿布,俨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般尽心。

张琼华还打趣的对侄子侄媳说:“你们八爸(郭沫若在家排行第八)给我带回来一个漂亮的妹妹。”

于立群听了也不说话,只是笑笑。

奔丧结束后,两人便启程回重庆。

张琼华曾说:“你们放心地出去干事业,我会照顾好婆婆的,有空常回来看看。”

可是这次走后,他们便再也没有回来过。

年6月,郭沫若前往莫斯科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周年的纪念活动。

两人分别50余天,也是七年来分别最久的一次。

于立群花了整整十天的时间为郭沫若收拾行李,临行前还特别嘱托:“知道你爱喝酒,但苏联的伏特加太烈了,你要少喝点。”

郭沫若刚走三天,她便按捺不住自己的思念,写信给他。

“你安心地去完成你那伟大的使命吧。家中一切都平安,只是寂寞得难受。因为你走的路太远了,怎么能够安定呢?同你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事实上真分开了真觉得自己是一条迷了路的小羊,既年青又无知。唯一的希望是你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并时常能得到你的消息。”

郭沫若收到信后心中万分的感动,他一字一句的读了很多遍,把他对妻子的思念写进了日记,并将这封信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来。

11月,郭沫若又随组织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治协商会的筹备工作,两人刚刚相聚不到两个月又被迫再次分别。

北方寒冷,她担心丈夫受不住北京的寒风,为他准备了珐琅帽、皮手套、毛绒衣。

临行前郭沫若写了一首情诗《赴解放区留别立群》赠予于立群。

赠我珐琅帽,是君所爱戴。

仿佛君在旁,余温扰尚在。

赠我皮手套,是君亲手购。

仿佛君在旁,紧握我双手。

赠我毛线衣,是君亲手织。

仿佛君在旁,拥袍不。

两次短暂的分别使两人的感情更加地如胶似漆,人们都亲切地称于立群为“抗战夫人”,是郭沫若生活上的好妻子,工作上的好助手。

可是年的一天,于立群却突然消极“怠工”。

午饭后,她独自一人躺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书,郭沫若同她说话,她也不回,让她做事情她也不动,好像在跟谁置气似的,搞得郭沫若一头雾水。

见妻子这样,他不知所措,找到好友冯乃超、杜国庠帮忙,可于立群谁也不搭理。

思虑后,觉得还是要找个女同志来和妻子谈谈,便邀请女作家白薇到家里做客。

白薇旁敲侧击地发问:“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吗?”于立群摇了摇头。

“那是郭老哪里惹你生气了?”

之后无论她问什么,于立群都不说话,只是低头看书。

白薇只好去书房向郭沫若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此时她恰巧看到客厅的桌子上有一张被半掩着的照片,上面是一个穿和服的日本女子——佐藤富子。

白薇恍然大悟,急忙跑到郭沫若的书房,将这张照片交给他。

可郭沫若还是没明白,她便指了指照片,又指了指窗外的于立群:“吃醋了。”

他听了以后哭笑不得:“这是今天早上整理东西的时候不知道从哪翻出来的,没想到因为它才跟我置了一天的气,看来我得赶紧把这个罪魁祸首藏起来。”

于立群

年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携全家搬到北京,本以为就此可以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可于立群由于常年奔波劳累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无奈只能一直待在外地接受治疗,与家人暂时分离。

忙于*事的郭沫若也一直无暇看望妻子,倒是几个孩子都偶尔会抽时间陪伴于立群。

年,得知妻子痊愈后,郭沫若高兴地去接她出院,之后两人常常一起外出郊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

前往上海豫园、柳州柳侯祠、厦门鼓浪屿等地,郭沫若还曾在游览宁波的天一阁时为藏书阁题字:“林泉清洁多奇石,楼阁雅灌类硕儒”。

郭沫若与于立群

几个孩子都还算争气,相继考入大学学习。可惜天妒英才,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

年,在中国音乐学院读书的三子郭民英自杀。

年,在北大读书的郭世英被殴打致死。

郭沫若全家福

白发人送黑发人,世间最痛之事莫过于此,经受不住打击的郭沫若一年间7次住院。

儿子的相继离世令于立群悲痛不已,但她知道她不能倒下,她得照顾好生病的丈夫。

直到年,两人已携手相伴近40载。

可随着病情的恶化,医院与世长辞。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于立群一病不起,但她知道丈夫一生最珍爱的就是他创作的诗文,等不及身体痊愈的她便投入到了郭沫若的诗文整理出版工作中,她将丈夫解放前后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出版了诗集《东风第一枝》。

可这只是冰山一角,面对丈夫创作的众多年代久远的作品于立群无从下手。

正在她一筹莫展之际,*决定成立“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协助她共同完成郭沫若文集的编纂。

之后在整理郭沫若的遗稿时,她无意间找到了一封书信,是一封忏悔信,写给于立忱的。

她才知道自己的姐姐与丈夫还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

郭沫若是导致姐姐自杀的罪魁祸首,而自己却爱上了这个杀人凶手,为他生儿育女,和他相伴到老,如何对得起从小陪伴她、鼓励她的姐姐,又有什么颜面活在这世上。

郭沫若与于立群

这封信无疑是压死于立群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她在愧疚和悔恨选择自杀。

于氏姐妹,两个痴情的女人,为爱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都不得善终。

只因她们都爱错了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立忱于立群两姐妹都爱上郭沫若,相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