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在文体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文备众体”,主要表现为在小说叙事中常常会嵌入一些韵文,明代“四大奇书”无一例外。
就《金瓶梅词话》而言,除在散体叙事中夹杂了大量的诗词曲外,还嵌入了数量惊人的赋,这已引起一些学者注意[①]。
但《金瓶梅词话》中究竟有多少赋?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如何?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问题至今仍很少有专门研究。
孟昭连著《金瓶梅诗词解析》
在叙事文本中嵌入赋,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渲染场面、营造气氛、刻画人物等作用,但这些“附体”文字的嵌入往往也会冲淡主题、影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因此常被视为小说中的赘疣,研究者多把它们当做是文人呈才炫学的表现,从而忽视了对这些“附体”文字本身价值和意义的研究。
本文拟从文本入手,对《金瓶梅词话》中的赋做一些具体的梳理,并对这些赋的社会、文化意义略做探讨。
一、《金瓶梅词话》中赋的基本类型
据笔者统计,《金瓶梅词话》[②]中的赋共有91篇,散布于全书60个章回中。
其中嵌入1篇赋的有37回,嵌入2篇赋的有16回,嵌入3篇赋的有6回,另外,第93回嵌入的赋竟多达4篇。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金瓶梅词话》中的赋数量惊人,内容也十分丰富,就赋的内容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建筑、人物、景色、场面、文卷、物品、言志抒情、渲染气氛等九大类。
《金瓶梅词话》新加坡南洋出版社
建筑类赋共有7篇,其中描写寺庙的4篇,描写府第的2篇,描写酒楼的1篇。借助对玉皇、岱岳、晏公和永福禅林四座庙宇的描写,真实再现了明代宗教建筑的整体布局。
对郑爱香闺房的精摹细绘,使读者得以一窥古代社会女眷轻易不示外人的起居所在,也营造出了香软甜腻的脂粉气和私密氛围。
人物类赋共有27篇,分为容貌、品行、心理和状态四种。
其中关于容貌描写的最多,共有15篇,涉及到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孟玉楼、宋慧莲、韩爱姐、王六儿、艺妓、碧霞宫娘娘、潘道士、*巾力士、*真人、长老、温必古、吴神仙等人物,从世外高人到达官显贵,从闺中少妇到风尘歌姬,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关于心理描写的有3篇,分别揭露了僧人的色欲本性,刻画了李瓶儿的病中愁态,描绘了吴月娘的惊恐之状。
有关人物品行描写的有8篇,揭示了王婆子、蔡老娘、杨府尹、赵太医、李贵、赵才、陈文昭和行脚僧等人的性格特征。
另有1篇彰显权贵的赋,通过太尉形象的塑造,揭示出权富攀结、骄奢弄威的腐败吏治。
景色类赋共有14篇。其中关于雨、雪、风等天气状况的描写有6篇,专写傍晚景色的有4篇,写花园景致的3篇,另有1篇描写了清风山的景色。
场面类赋有23篇,集中在对赤裸裸的交欢场面、奢华的筵席场面和喧闹的节庆场面的摹写上。
有关交欢场面的赋比重最大,共9篇,涉及到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王六儿、林太太、金宝、琴童、陈经济等人。
关于家宴的赋有4篇,其中第10、30和43回中的内容相似,排比罗列,极言菜品之珍贵和宴席之铺张;第12回描写应伯爵宴请西门庆的赋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