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是女子画在眉间或者贴在眉间的一种花饰。并不能确定起于何时,长沙出土的楚佣眉间就有原点做装饰。这是我国较早的花钿实物。我国最早对花钿的记载是唐末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帖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这里的“帖”就是指粘贴“花子”面饰。只可惜实物没有保留下来,但这时期的花钿形式单一。
《事物纪原》《太平御览》记载宋武帝寿阳公主额间的梅花妆的故事,“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成就了花钿在女子妆容中的重要地位。
自此,花钿衍生出了千万种变化,从颜色来看有金箔色、翠色、玉色、红色、黑色等等;在种类上也有如小鸟,小鱼,花枝、花朵等形状,其中以花朵状的花钿最为华贵;在质地上也有不同,有用彩纸剪成的,有金银质地的、有鱼鳞作成的、还有昆虫翅膀作出的花钿。这些不同颜色,不同种类、不同质地的花钿都有光亮翠薄的特点,能够为容貌增光添色,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装扮风格。
唐五代时期是花钿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花钿妆日益精致华美,还出现了很多文人描写花钿的诗句,如顾夐的《荷叶杯》中描述道:“小髻簇花钿,腰如细柳脸如莲。”到了宋代,道学家们”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极大禁锢了人作为社会个体的精神意义。男子行为尚且受到极大约束,女子境遇更不遑论,花钿渐渐在女子妆台上隐去。发展了几百年的花钿几至绝迹,而今,我们只能从书中那些唯美的词句中去体会花钿之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