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文化习俗
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扫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扫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
荡秋千
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前人们最爱玩的游戏。风筝,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时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围困,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招来援*救驾。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注意事项
春季气候湿润,容易滋生细菌,要尽量避免饮用生水和吃不卫生的食物。不要席地而坐,以免受潮致病。近距离出游,最好自备干粮及茶水。
要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春游时要量力而行,不要登高山走远路。
一、警惕旅游病1.花粉过敏症
花粉过敏症多由各种树木或其他植物的花粉引起,一般表现为呼吸道和眼部出现不适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眼角以及全身发痒。春、夏、秋三季是花粉过敏症的流行高峰期,因此,有过敏反应的人最好不要选择这个时期外出旅游,尤其不要选择有风的天气去旅游。如需外出,要备上脱敏药物。
2.旅游露宿症
有些青年人在夏、秋旅游时,为了贪图凉快,喜欢在野外露宿。结果,第二天醒来不是头痛、头晕,就是腹痛、腹泻、四肢酸痛,周身不适。如果确实找不到住处,也应搭个简易帐篷,且露宿地点应选择在干燥、通风、平坦之处,最好选择东南坡,搭地铺时,可找些干草当“褥子”,既防潮又解乏。
3.洞穴旅游症
洞穴里固然凉爽,但并不是任何洞穴都可随便进去的,一些人迹罕至的岩洞、荒废的古塔,长年无人去,阴冷潮湿,久而久之,便会滋生各种各样的细菌、病*;而且这些地方还常有*蛇、蝙蝠等出没。因此,外出旅游不要见洞即进,要调查清楚,以免受到伤害。
二、踏青防“三*”1.防花*。有些人在花丛前呆久了,会出现头昏脑胀,咽喉肿痛等症状。有些花会释放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废气,有的花粉含有*碱,久与花伴会造成慢性中*。这些有*的花卉主要有:杜鹃花、含羞草、夹竹桃、水仙花、一品红、马蹄莲、夜来香、郁金香、飞燕草、仙人掌类植物等。还有一些花草可引起人体过敏,如五色梅、洋绣球、天竺葵等。
2.防蜂*。蜂*可引起人体溶血、出血和中枢神经损害。*力以蜜蜂最小,*蜂和大胡蜂较大,竹蜂则最强。因此,外出踏青不抹香水、发胶和其他芳香的化妆品,以免招蜂;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要密封好。若不小心触动了蜂巢,引起蜂群骚动,应就地蹲下。若遭受蜂蜇,应立即小心拔出*刺,然后选择适宜的洗液冲洗伤口:如是蜜蜂蜇伤,可用肥皂水或干净水冲洗。
3.防病*。每年初夏5~6月或晚秋10~11月为流行“旺季”。对春游踏青的人们构成威胁。因此,野外活动时戴口罩,多穿衣,少密接;野外归来清扫衣服上的尘土和消*;外出穿长袖衣裤,以防不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