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职工文艺端午节文艺作品赏析
TUhjnbcbe - 2022/6/20 15:52:00
共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5777869.html

职工文艺作品赏析

《屈子遗书》

一生要走很远的路,在死前

想起满是道德的兵刃

出鞘,拔出一个人的良知与羞耻

在死前,这是一柄刀锋要走的路

我还有一些时间

用以纪念因匍匐而战死的土地

四面山脉的愚忠,被阻滞的国家

用以训示妻儿

以为夫、为父的口吻致歉

一位溯江而上的丈夫漂萍而生、漂萍而死

怀中抱有不安、懈怠和一场大雪

从五月纷飞不断,提醒梅花

要在今年开得更早一些

想要告诉儿子

为何有耸起的山脊、有蛰伏的谷地

为何憧憬不断,为何难免不甘

应当成熟一些

身怀姓、氏与几代人仰望的明月

得勤、俭、不拘于晦暗地度过一生

擅长挺立,缺乏野火与水汛

从世代墓碑的裂缝中爬起

将深埋地下的遗恨重振、再生

爱慕江河,而不做截流

关于家庭,我有确实的悲哀

从汨罗一处水花开始

待所有苦难惶度而终,最为普遍的众生

有彻头彻尾、辉煌而就的大梦

有稚子初睡,暮色沉溺的妻发

有更多逝去的凋谢,一个胸膛上百万的流民

在五月奔走迁徙的路上,我们丢失温度

丢失意气风发的早年

瑟瑟如星、如高堂、如汨罗

原谅我无法忽略的身份

以不竭的江水再沐爱河

当以大度的目光思考我的结局

结局本身便有了满足

就让此后的安稳随之而死

滔滔不绝便是后代要走的路

文:蓝安项目关山川

《端午怀古》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唱响了大江南北、*河两岸,它是端午节对两千多年前为国捐躯的屈原而表达的一种纪念!

说到端午,人们就必定会想到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治家,楚怀王时的大臣,据《史记》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多年来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楚国强大起来,实现一统天下的霸业。他对国家从无二心,但因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并放逐屈原,最后屈原在知悉楚国都城被破之后,悲愤交加,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的不幸消息在当地迅速传开,人们担心鱼虾伤害到屈原遗体,就把米粮艾叶包裹投入江中,再绑以五色绳,希望屈原可以免遭鱼虾吞食。这才慢慢有了后来端午吃粽子、龙舟竞渡、插艾叶、喝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屈原留给后人们的当然不只是吃粽子与赛龙舟,还有用生命谱写的爱国乐章、爱国事迹以及他创作那些宏大瑰丽的不朽诗篇,人们崇敬这位伟大爱国诗人、思想家的高尚人格,要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精神品格,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屈原的爱国精神,在《离骚》和《九章》等大量的诗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屈原对祖国的深切情感,“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不管处境如何恶劣,不管受到怎样不公正的对待,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自己的国家,这些诗句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自发流露,这种爱国情怀,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二是屈原的探索精神。正如他在《离骚》中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作为楚国的王室成员和重臣,一直想辅佐楚王一统河山,结束连年的战乱,这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王国。但现实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普通老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体现出这位伟大诗人的仁者之心。正是出于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信念,屈原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三是屈原坚定的理想信念。屈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计个人得失,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幸福,至死不渝。看到当时谄谀之辈的丑态,屈原痛心疾首,“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屈原心志坚决,言必行,行必果。谄谀之辈是对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求索”,而屈原坚持的“路漫漫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真理的道理上不断苦苦“求索”。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屈原至死不渝也未改变过自己的信念。

四是屈原清正廉洁精神。屈原20多岁就官居左徒,可谓位高权重,若想过着富贵荣华、锦衣玉食生活并非难事。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为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在面对贵族统治集团和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时,屈原从未选择同流合污,而是“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始终保持高洁品格。

屈原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忠贞、爱国、探索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颂扬;同时屈原用生命情操和满腔抱负谱写了大量优秀的诗篇,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进行纪念!

文:济宁项目张延林

《忆端午》

对于端午的回忆,总是从天还未亮的朦胧中记起。睡梦中隐约听到父母张罗东西的声音,虽然他们小心翼翼生怕吵醒我,但是依然可以感觉到。悄悄的打开我房门,静悄悄的进来给我手或脚戴上了五彩绳,还会在枕边放一个小香囊,有些时候也会在我耳旁留下一小撮艾草。这些,都要在天亮之前完成。做完这“一套功课”后关上门,好似没有来过一样离开。

虽然我没有醒来,但是手脚上五彩绳的感觉,阵阵袭来的香囊和艾草的芳香,让我知道又是一年端午到了。那些年尚年少,仍不知端午为何意,只是懵懂的知道要吃粽子,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我也总是戏称端午节为“粽子节”,每逢端午,见人就说“粽子节快乐”。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中每年端午十分正式隆重,端午节前一个周就要着手准备,从准备包粽子的材料“黏米”(注1)、蜜枣、粽子叶、粽子绳,(按照父母的说法应该是叫马莲,具体哪个“莲”就不清楚了)到自己制作纸葫芦(后来等我稍大一点纸葫芦都换成了机械制作的,不过母亲有时间的时候依然会做一两个)、制作香囊、五彩线、准备鸡蛋,准备艾蒿。粽子叶要选晒干并且放上许久的老粽叶,使用前要把粽叶洗干净泡在水里或者稍微小火蒸煮一下,让叶子变软。使用这样的粽叶包出来的粽子粽叶味更浓,更加清香好吃。

端午节前,一家人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拿着已经泡好的粽叶开始包粽子。*绿色的粽叶包裹着白色的糯米,点缀以红色的蜜枣一颗,包裹着的不单单只是这一米一枣,还是长辈对孩童一年身体安康的祝福。与家人一起包端午的粽子和春节的饺子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而且是鲜有机会可以和父母一同进行的一项工作,虽然可能对他们来说我更多的时候是在“帮倒忙”。最早我包的饺子和粽子,总是会坏掉,根本没法吃。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长大一些才逐渐能包出“能吃”的食物,虽然看上去很丑,但至少真的能吃。我一直很羡慕父亲包的粽子,粽叶紧实的包裹着刚刚好的黏米,每个粽子的肚子都鼓鼓的,头上的角尖尖的,感觉非常好看。对于年幼的我来说,父亲就像是超人,无所不能,做什么都得心应手。

包好粽子后,我一般就回房间睡下了,父母还会准备端午早上吃的小饺子的馅和皮,他们一般不会提前包好,会在端午节当天早上早早地起来包,包好的饺子与其说是饺子不如说是馄饨,要配着汤一起煮,大多都是紫菜蛋花的。虽然南方很多地方的饺子本身就是带汤吃,但对北方来说很是少见。我至今也不知道早上吃带汤的小饺子到底是哪里来的习俗,可能只是老一辈人喜欢吃就传下来了。

五月初五的早上,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忙碌的。天还未亮就要起来,用艾蒿泡好的水洗完脸清醒之后,要去给孩童戴上五彩绳,放置好香囊,还要在窗上、门前挂好纸葫芦和艾蒿。做好这一切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包小饺子和煮鸡蛋了,等到孩子起床洗漱吃完早饭,送孩子去上学的路上还要叮嘱五彩绳定不可故意摘下或者损坏才能安心去上班。

以前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最有节日气氛的日子,虽然当年端午并不放假,但是依然洋溢着浓重的节日色彩,大家发自内心的为家人驱邪祈福,希望一年身体安康,不会害病。不知何时开始,端午节逐渐变得与每个普普通通的一天一样,不再特殊了。或许改变的并不是节日本身,而是人心。就像幼年时眼中无所不能的父亲,不知何时开始,逐渐被我追赶超越了,我从跟在他背后的追逐者逐渐变成了他的领路人。回首望去,父亲的双鬓已然斑白,脸上褶皱更多了,鼻梁上的镜片越来越厚,曾经那双无所不能的大手如今也撑不起我的臂膀。

文:蓬莱项目于小淳

左右滑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职工文艺端午节文艺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