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国画用笔与用墨技法详解
TUhjnbcbe - 2022/5/11 15:26:00

一、用笔

用笔指运用笔锋表现出各种笔墨效果。毛笔型号众多,而性能又各有特点,因此学会用笔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

1.中锋与侧锋。中锋用笔时,笔锋在线条的中间,效果圆实厚重,如衣纹之铁线描,山水画法之披麻皴等。侧锋用笔时笔杆稍稍侧卧,笔锋自然偏在一边,笔道有“飞白”,浓淡、干湿变化较大。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可以用侧锋画老干以得苍劲之感,用中锋画新枝以得润泽之感。(见图一)

图一

2.藏锋与露锋。藏锋起笔时,笔锋折藏在里边。起笔藏锋俗称“倒插笔”,收笔藏锋是指把笔锋反缩回去。露锋是与藏锋相对而言的。无论起笔与收笔都可运用露锋。如桃花花瓣的起笔处和墨竹叶子的收笔处都要用露锋。

3.顺锋和逆锋。顺着笔势行笔叫顺锋。顺锋形成的线条较光润。逆推着行笔叫逆锋。逆锋的笔锋容易散开,效果变化较多。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逆锋画干,顺锋写枝。(见图二)

图二

4.立与卧。在实际作画时,笔杆有立卧之分。例如画柳条、荷梗等长线条时,用卧锋(拖锋)较为方便。立锋与卧锋是相对而言的,二者都是用笔的常态。

5.转与折。转与折指行笔时改变方向的方法。硬折的方式就是折,圆转的方式就是转。转的效果是圆曲的,折的效果是棱角的。除转折之外还有搭笔。搭与折很相近,因此容易被忽略。搭对体面关系的表现十分重要,不可忽视。(见图三)

图三

6.轻重与提按。轻重和提按都是指用笔的力度变化。行笔时要根据不同要求,不断改变力度的大小、轻重才能展现出不同的效果。

7.快与慢。快慢指运笔的速度变化。笔行纸上,自然要有快慢的反差。一般来说,墨饱时行笔要快些,墨枯时行笔可慢些。同时,用薄纸可较用厚纸行笔快些。很多初学者往往采取同一速度运笔,墨枯时也不降速,续墨频繁,不容易画出干笔的效果,使墨色显得单调乏味。

8.方圆与畅涩。方圆与畅涩既可看作是用笔的效果,也可看作是画家的用笔风格。例如北宋李公麟笔下的衣纹多用圆笔,而南宋马远笔下的衣纹则多用方笔。画花鸟也同样有方圆用笔的不同。吴昌硕、陈师曾喜用圆笔,而陈子奋画白描花卉则多用方笔。从描写对象的效果来说,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都应自然得体。畅即流畅,涩即凝涩,二者相反相成。有些描绘对象要画得畅些才自然,但有些对象就要画得涩一些才好。前者如画玉兰花,后者如画树干。畅笔要畅而不浮,涩笔要涩而不滞。

二、用墨

用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墨色,二是墨法。关于墨色,古代有很多说法。有人称五墨:焦、浓、淡、干、湿;有人称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从含水量讲,墨有干、湿之分;从含墨量讲,墨有浓、淡之别。从极浓到极淡,墨色的变化层次十分丰富。同样,从极干到极湿,墨色的变化层次也很多。如果把干湿和浓淡结合起来,交错配合运用,那么墨色会产生出无穷的变化。

1.积墨法。先用淡墨打底,干后再加画多遍,要一层比一层浓重,同时做到层次分明、各不相混。运用积墨法时,一定要在前一遍墨色干透后再画下一遍墨。积墨法可用于描绘配景中的山石,呈现出厚重的效果。积墨大都是在生宣纸上表现的。假如需要在熟宣纸或绢上采用积墨法,就要进行更好的把握,切忌脏、滞等问题的出现。(见图四)

图四

2.泼墨法。泼墨法与积墨法是相对而言的。积墨法是多层墨色的相积,泼墨法只表现一层墨色。在生宣纸与熟宣纸上都可用泼墨法。泼墨法的水分固然多一些,但不等于没有干笔。在运用中,泼墨法常常与破墨法相结合。如写意花卉的画叶法,大半都是泼墨与破墨相结合的墨法。

3.破墨法。所谓“破”,就是破解之破。用破墨法可以破解不理想的部分,重新呈现一个更好的墨色。具体来说就是把墨气不足或墨色不丰富的部分,趁未干时重新补充一些重墨或淡墨,使前后不同的墨色相互渗化、衔接起来,形成一种复杂的墨色效果。在破墨法中,重墨可以破淡墨,反之亦可。撞水法本质上也是一种破墨法,只不过是用水来破墨而已。(见图五)

图五

(三)运用笔墨的注意事项

用笔的速度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特别是慢行笔,更难以被重视。有的效果(如大水头的水墨扩散效果)并不是仅靠控制笔的含水量来表现的,而是通过慢行笔来表现的。又如干笔、渴墨的效果,也不一定是含水量少的笔锋才能画出来,快速用笔也可画出。

凡画大水头的景物,一定要用吸水纸加以控制。特别是画一些造型要求较严格的鸟、兽、花、叶等,更不能任墨自由扩散。当认为水墨扩散得恰当时,要立即用吸水纸轻按一下(不要用力过大,防止把本应留在纸上的水分和墨色一并吸走),以稳定住理想的效果。

画大泼墨时应注意以下五点。一要用大的长锋平毫。笔大蓄水多,容易画出水墨淋漓之感;笔锋长,墨色变化丰富,能表现出更多的姿态。二是蘸墨时笔根要蘸淡墨,笔锋的一侧或外层蘸重墨。倘若笔锋的一侧蘸重墨,则让淡墨的一侧先着纸。外层蘸浓墨的情况下,要不断捻笔杆,以求变化。三是水晕如不够,可将笔在纸上短暂停留,或加注淡墨。四是一定要将笔上的水墨用到枯干时再蘸墨或水。五是上一遍墨的效果如不理想,可趁湿补画。

国画用墨技法详解

一、用墨:

1、淡墨:水多墨少,濃墨加水調之。

淡墨描远山景

2、濃墨:墨多水少,研至八分。

3、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将墨汁置于砚中,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用于点苔、点睛,调整画面轻重的作用。

焦墨写生

4、宿墨:隔夜之墨。即所研之墨在砚内存放数日即可得宿墨,作画易枯润、苍茫。

宿墨山水

5、潑墨:全用濕墨潑紙畫成,單層墨色變化,蒼茫淋漓,而無筆痕。

泼墨山水

6、破墨:在畫末乾之際,以濃墨或淡墨補筆;不同墨色互相滲化,形成五彩墨色之韻味。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7、積墨:由淡墨開始,層層積疊,但明暗不同層次的墨色,不互相渲染或混雜,而是層次分明。

范寬《雪景寒林圖》(積墨法)

8、飛墨:在輪廓內部皴後,用濃淡墨烘染絹背。

9、搭墨:毛筆調淡墨後,以筆尖復沾濃墨,下筆即有濃淡效

10、退墨:又称陈墨,旧墨即年代久远之墨。

11、埃墨:即锅底灰:用于工笔画渲染,比松烟要好,画蝴蝶和鸟的羽毛,用此墨干擦酷似原物的质感效果。

二.五色六彩:

1、五色:乾、黑、濃、淡、濕。

2、六彩:黑、白、乾、濕、濃、淡。

3、濃、淡、乾、濕、枯、澀。

墨分五色是指用笔方面的墨色变化,五色即:浓、淡、干、湿、燥。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墨是黑的。可有人说:墨分五色。尤其好墨,落纸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甚至有人讲: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这自然指的是画家,在他们眼里,墨不仅斑斓五彩,而且绚丽有情。这当然说的是松烟墨或油烟墨。

三、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

“干”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焦”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国画历来以墨为主,色为辅,所以中国画之墨就是色,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还有“五墨”和“六墨”之分,“五色”指一笔画出要有从浓至淡的多种变化。

所谓“五墨”和“六墨”则是说整体的墨色变化,五墨法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这是指墨色由深、厚、干的焦墨向淡、薄、湿的几近清水的过渡,形成不同层次的墨色的变化,一般由浓到淡是画面的主调。焦墨较为少用,仅用在提神醒目和调整画面轻重关系的地方。清墨,主要是参加墨韵和层次,使画面既丰富变化又调和统一,而“六墨”将墨色分为墨、白、浓、淡、干、湿。它既讲了墨的黑白浓淡的过渡变化,又讲了运墨时干到湿的水分控制,也就是说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干浓墨和干淡墨,湿浓墨到湿墨的多种变化。

国画产颜料的重要性不及于墨,但对表现层次和画面气氛大有益处。

四、用墨技法:

1、平涂就是用一种基本的墨色平均涂在画面上,一般用于某种物象和画面,避免乱、碎。墨色一般较淡。

2、积墨它有别于平涂的是平涂是一次性完成,而积墨法是多次累积。方法是先用浓淡不同的墨染或点出画面所需部分,待干后再用浓淡不同的墨进行点染,如此反复多次,积墨次数虽多,墨色不可僵死。要既黑又透,层次丰富:最忌死墨团,同时在积的过程中,要注意笔的交错、重叠的变化以及点染面积的大小变化。

3、破墨即用一墨破另一墨。它与积墨不同的是,待未干时加,它有浓破淡法和淡破浓法。

4、泼墨用于大写意,其法是用大笔先饱蘸水分,笔尖再蘸浓墨,稍作浓墨调和,然后笔尖再蘸浓墨,焦墨,使笔上墨色从焦墨自然过渡到清墨,然后大笔挥洒,横涂竖抹,尽情尽意,水墨淋漓。这种墨法易出枯湿浓淡皆备之效果,如不足则可再用水墨破之。

5、冲墨有水冲墨和墨冲水之分。水冲墨是先将物象用重墨画出大意,再用水或淡色墨水淋或倾倒画面上,使原来黑色尽量渗化,待效果理想时即用热风机定型。水冲墨可分为二种,其一是乘湿立即冲之,其二,等墨色稍干而未干全干时冲之,这样原墨部分定型,部分被水冲掉,效果和上法不同,墨冲水是先用在画面上画或淋,再用浓淡墨淋或冲之。这种方法可在宣纸下垫上垫子,一种是不吸水的垫子,让墨和水在纸上流,出现一种动感的墨色效果:另一种是垫上一种吸水的垫子,墨淋或倒上会立即被下面的垫子吸掉,效果与前一种不同。

6、吸墨是用笔在玻璃或不吸水的纸上画物象,然后让其在上面流动出肌理效果,再将宣纸平放其上吸之,再利导因势勾画出画面。还有一种是在宣纸上用水画出物象,然后用笔蘸上浓墨,水分要极少,在纸上平抹,有水画过处干墨就被吸上,并自然渗化,再加工点画即成。

7、让水法让水法即墨让水。先用水在画面上画出物象,再用墨和色画于其上,有水部分墨就让开,无墨部分墨就自然晕化,如画月亮、先用水画出月亮,再用淡墨大笔铺上云彩(或夜空),月亮就被烘托出来,画水塘也可先用水拖出水之波纹,再以大笔淡墨铺水,水纹处墨让开,水的感觉甚佳。

8、赶墨法近似冲墨,不同处在于冲墨是无必然,是依形整形,赶墨是将墨赶到自己预定的范围内,有必然性,如画夜景、梅花,要让梅花干枝朦胧,可用墨先画梅花干枝,然后用水笔在线条一边赶墨,让墨线向所需的一边渗化,这时的梅花既保留了原有笔触,又渗晕化朦胧夜景效果。它还有一用处,就是在作画时由于没有注意。墨渗化过渡,超出范围,也可用清水笔将墨赶回,这样较能控制水墨的渗化。

9、胶结法有和胶有骨胶,木胶等,也可用胶水代替。一是将胶溶于墨中,所画出的线条无明显笔触,渗化很快,渗化的边缘清晰,即所谓“结边”,二是,用胶在宣纸上画物象,再用墨覆其上,有胶处墨让开,无胶处正常渗化,形成有胶处露出白线,无胶处墨气淋漓。

10、排结法用大量墨铺开后,未干时即用食盐少许洒在墨上,盐水会将墨渐渐排开形成不规则斑点,其斑点边线清晰自然,然后用热风机吹干定形。

11、晕结法所用纸张选用适当浓度的洗衣粉水刷一遍,待干后即可使用。用浓淡墨大笔画出物象,稍后用水点洒于墨上,有墨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由于洗衣粉的作用,斑点会渐渐扩大,然后再用水喷在上面,最好往一个方向将纸竖起斑点会晕化变大,且向同一方向晕化,画面会出现冰凌效果和冰雪效果。

以上是关于用墨的技巧的概论。

五、在中国水墨画的墨的使用方法上大致如下:

淋法用细长的硬毫笔,饱蘸墨色,笔身垂直于纸面,先让墨色自然滴落,然后逐渐用力向下滴洒,将笔上墨色洒完,如果不够,可反复多次。

滴法用大笔饱蘸墨色或青黛色杂墨水用手指将笔上墨色挤滴于纸上,让其自然渗化,小画可直接滴。

洒法用笔蘸墨色,不宜过多,甩洒于纸上可用于现风、风雪、风中杨柳等,宜于表现风中动感。

弹法即用指蘸色墨弹于纸上。

以上四法可综合应用,不必拘泥一法。

渲法用淡墨将物象的明暗,凹凸进行部分强调,用笔的中锋、侧锋均可,墨不宜太湿,也不可过干。干墨渲称为擦,也可干湿并用,先干后湿或先湿后干,加强物象质感。

刷法用大笔横扫,或用排笔、底纹笔也可,此法宜大面积铺色用。

捽法、擢法即下笔的动作的名称,捽用笔直下缓提,似揪住一物而后拉之势;捽点厚实。擢法用笔直下快提下得缓,提得快,好像拔毛较爽劲。

以上介绍的墨法只是梗概,主要是多实践,在完成一副作品时单一法有时是不够的,只有多法混用,才能丰富,出现生机。一般在用笔方法,笔中含水少,易出现干笔飞白,含水量多,墨色滋润清明,行笔快则易出飞白,慢则墨饱满润泽。行笔快而含水少,纸上留墨即枯又少,宜于画透明之物,反之,则可产生飞白,又不失明快滋润,且用笔又显潇洒自然,不粘不滞。在作画时往往不是故意用枯墨慢笔而是先以湿墨,待笔上水份渐渐少时,行笔随少变慢,直到把笔上的墨用完,才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墨的变化就会丰富多彩。对于笔的侧锋易生飞白,在皴擦纹理时常用,中锋墨线园浑,快则有飞白,但相对侧锋,飞白少。

六、用墨要項:

1、輕重疾徐,濃淡乾濕,淺深疏密,流麗活潑。

七、各类“墨”的制作方法:

A、宿墨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写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本文转载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画用笔与用墨技法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