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国画的传统色彩观是“随类赋彩”与“墨分五色”。
“随类赋彩”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赋色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随物象类别的不同而赋彩。“类”是类别概念,不是指某个具体物象,也不是指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物象,而是包括了相同或相近似的不同物象。
如不同白色的各种花归为白花一类,再如麦子黄了、高粱红了都是一类,然后依据所归属的这一类色彩而赋彩:“随类赋彩”的另一层含义是画家主观赋予的,它不是纯粹的自然色再现,它是画家意象思维的结果。
如墨竹、墨荷、朱砂梅花等,都不是物象本身的固有色,而是画家的主观联想创作出来的。“墨分五色”中的五色是指墨色变化的焦、浓、重、淡、清。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历代的中国画家都讲究用墨,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特色与技巧。中国画不是单纯的把墨当作黑色来用。而是主要运用墨色的变化,依靠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在画纸上产生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
——袁学君
袁学君
年生于广东,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山水画创作与研究方向博士、师从龙瑞先生。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培训部主任,中国画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学术秘书兼办公室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
中央文史馆第二届“中华文化大家讲习班”山水画班助理导师,”楚天学者”三峡大学讲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发展顾问,西南大学、深圳大学、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北京大学授课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