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物山水,泼墨工笔,浓淡出毫端,
TUhjnbcbe - 2025/5/3 18:29:00

将诗、书、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特点。这一特点萌发于东汉,确立于北宋,到了明清已臻完美。因此,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绘画,必须兼备诗、书、印诸方面的知识。中国画的分类大致如下:

北宋·张先《十咏图》卷

(一)从画的内容上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战国楚墓帛画就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

唐·阎立本《步辇图》卷

山水画,中国传统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创作;到五代、北宋,日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表达意境。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

花鸟画,我国传统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鱼虫等为画面主体。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现的简单鱼鸟图案,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花鸟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和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科,并且出现一些专门的画家;至五代、两宋时,这一画科更趋成熟。

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卷

(二)从绘画风格上可分为三大流派:宫廷画、文人画和民间画

从汉文帝开始,景帝、宣帝、元帝,东汉明帝,东晋明帝,梁武帝、梁元帝,唐太宗、玄宗,南唐后主,宋徽宗以至清代的皇帝,雅好丹青,同时也需要用绘画来点缀政权,于是,便产生了一大批宫廷作品。一般来说,宫廷画的特点是:讲求技巧,注重敷色,庄严而华丽,谨慎而呆板。

南宋·李嵩《花篮图》页

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科举制度,造就了特殊的文人阶层。他们或于政事之余亲临墨池,或隐居不仕,埋头丹青,因为随心所欲,故而画得生动自然。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画压倒宫廷画,占据了中国绘画的主流。著名的文人画家,如南北朝的宋炳、王微,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李公麟,元代的黄公望、倪云林,明代的文徵明、沈周,清代的扬州八怪等。

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

民间画多保存在民间的灶前炕头,其创始人传说是唐代的吴道子。一般的民间画家很难留下姓名。北宋时的民间画工肖照、高益、陶裔、许道宇等,由于后来成为宫廷专职画家才得以留名画史。

唐·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

(三)从绘画的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水墨,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水墨画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水墨画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述:“运墨而五色具。”所谓“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乾、湿、黑;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

宋·扬无咎《四梅花图》卷

青绿,指以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

画。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为“金碧山水”,比较“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

浅绛,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轴

(四)从绘画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笔(工笔)、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粗笔(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便泼墨作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清·朱耷《猫石图》卷

细笔(工笔),属于中国画中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宋·赵佶《芙蓉锦鸡图》轴

写意,属于中国画中放纵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清·朱耷《杨柳浴禽图》轴

还有一种兼工带写:中国画技法,即线条较为工整,敷染墨、色略为粗放之画法。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斧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宋·李迪《枫鹰雉鸡图》轴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即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的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是人物画和花卉画。

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卷

没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名,即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荃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墨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荃,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为“没骨山水”,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长此画法。

宋《仙山楼阁图》页

指头画,简称“指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即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代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如指甲、指头、手掌、手背。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不少,不过是偶然的指墨游戏,只有现代已故的知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

清·高其佩《高岗独立图》轴

其他的还有写生(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也指以写生手法所作的画)、双勾(物象外沿以墨线两笔勾勒出轮廓的中国画技法)、渲染(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等。

北宋·赵昌《写生蛱蝶图》卷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山水,泼墨工笔,浓淡出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