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清初交替之间,出现了一批“上品细料器”(引自《天工开物.陶埏》语:“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之青花瓷,其胎质细腻,釉水凝厚光润,青花发色青翠明快,绘艺精湛,无论器物造型、纹饰内容及其绘画风格,都充满着世俗生活与文人气息浓厚之独特风貌,令人耳目一新,此类大都制作精良,品质上乘,且曰之为“明末清初之‘过渡期’青花瓷”。它是一座由民窑主导筑起的青花瓷艺术高峰,为瓷绘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艺北京春拍将在六月初举槌,在此遴选数件有代表性的明末清初青花瓷器精品,共赏“墨分五色”与“冠绝天下”的风采。
清康熙青花“折桂高中”图大观音瓶
H:54cm
备注:
年纽约佳士得
独树一帜的康熙青花瓷,是继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观音瓶侈口,短束颈,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微微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全器造型端庄,尤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此种样式的瓶称“观音瓶”。
整体以青花绘制纹饰,“折枝高中”图跃然于瓶上,云霞缥缈,庭院幽静,画面正中乃见一官帽仕者,身着长袍,面容儒雅,手举桂枝,身后有侍从数位,毕恭毕敬,对面则是一男跪地谢恩,其构图疏朗有致,绘画细致精炼,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实乃康熙细路青花器之翘楚,应属御窑厂能工巧匠精心之作。
「折桂图」典出于《晋书郄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以「折桂」谓科举及第。唐代诗人杜甫亦有诗云:「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反映出清初士子对科举成绩的美好愿景,寓意极佳;青花发色浓郁纯净,画工飘逸洒脱,加之尺寸如此硕大,是为收藏陈设的少见佳器。
明崇祯青花水浒传人物筒瓶
H:48.5cm
年香港佳士得春拍lot.
明晚期文人阶层的介入,促进了各类工艺品步入了一个兴盛期,民窑瓷器的烧制也别开生面。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内销的民窑瓷器绘画上增添了更多文人味。此瓶为崇祯青花代表器,筒式瓶也称象腿瓶、一统瓶,一统瓶的说法是明末战乱不断,百姓深受其害,因此盼望国家早日和平统一。器表以徽派版画精致准确而富于气势的笔法描绘《水浒传》人物,计有大刀关胜、浪子燕青、阮小五、索超四人,人物气足神完,有崔子忠、陈老莲之致。《水浒》题材流行于明末,陈老莲有《水浒叶子》传世。时逢天下大乱之崇祯乱世,画此“造反”与“招安”的水浒题材大有现实意义。人物间山石草木,间有嶙峋怪石,所绘岩石,颇具质感,青花发色鲜妍夺目,分水技法细腻,笔触纤巧精致,状物有神,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衣褶折迭错落之处尤见功力。
明崇祯青花叔齐伯夷会文王图大笔海
H:22.5cm
本品直口,直壁微内凹,承接平底,胎体细腻洁白,除底部外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胫部有一周卷草纹,腹部以青花绘人物故事图,青花发色淡雅。画面中心二人着长袍,跪地拱手致意,应为伯夷与叔齐,相对一年轻者骑于高头大马上,意气风发,是为周武王,旁一老者亦骑于马上,伸手点指,似与武王交谈,是为姜子牙。身后兵丁、仆役,或持兵刃,或持伞盖、旗带,姿态各异,描绘生动自然。本品所描绘的人物故事即伯夷叔齐叩谏周武王的故事,后人多颂扬伯夷、叔齐为忠烈之士。此类题材绘制于处于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的明晚期瓷笔筒之上,不难反映出晚明文人士大夫对于自身的一种约束以及对于忠烈之士的追慕之情。《史记》中所载与本品描绘颇为符合,姜子牙对周武王说“此义人也。”似乎跃然器上,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的崇祯文房佳器。
清康熙青花群仙祝寿图棒槌瓶
1.RareArt,NewYork
2.年纽约苏富比《J.T.TAICo》戴润斋专拍lot
本品盘口,直颈,筒腹及底内收,胫部微束,下承圈足。腹部通景绘青花群仙祝寿图,画面中祥云缭绕,鸾凤、祥龙飞于其中,王母娘娘站立其上,身旁侍女或执扇,或捧仙桃,群仙纷纷拜寿,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此器釉面白润,青花发色青翠,胎体坚质。彰显了熙朝窑工不俗的创造和绘画功力。
群仙庆寿图为清代康熙时期,颇为流行的瓷器装饰题材。庆寿题材瓷器装饰,因庆贺对象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寿星为庆贺对象,来庆贺的多为八仙人物;另一类则为以西王母为庆贺对象,来者多为群仙。而以前者为题材的瓷作,多用于为男性庆寿,而后者多用于女性。而本品特殊之处在于庆贺者虽为寿星,但来贺者则为群仙。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本品不俗的地位。
清康熙青花九凤纹大卷缸
D:48cm,H:45cm
明末清初的瓷器生产摆脱了官窑的束缚,步入崭新阶段。作品胎釉质量更佳,造型更为多样,而最大的变化是其纹饰题材更加广泛,既有龙凤、婴戏等延续明代官窑并加以改良的传统纹样,还出现了一批富有生活气息,清新活泼的纹饰题材。此缸绘以九凤在天,姿态各异,青花发色浓艳,分水过渡自然,康熙一朝多以三、五、九之数代表帝王惯用的吉数,此缸皆有可能为后宫使用之物。参阅国内外公私收藏领域,仅见广东省博物馆有类似纹饰的藏品,可见此题材为不可多得的康熙佳作。
清康熙青花十八学士三足炉
“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D:18cm
来源:
国营文物公司旧藏
本品口底相若,直腹,圆柱形体,玉壁底,底呈三扁足,胎体坚实,釉质莹润。外壁通景描绘十八学士在幽静的庭院中,表现其于庭院间会友听琴、观书品画、赏景弈棋之场景。以竹石卉草为伴,以琴棋书画为侣,文人学士或含笑抚琴,或端坐倾听,或专注对弈,一派恬淡的世外情怀。整器造型周正,青花成色鲜艳,以浓淡色阶区分表现物件之光影变化,使画面仅着一色,但仍具极强的表现效果。
十八学士为唐贞观年间人,因唐太宗李世民开文学馆,收聘贤才,而受到延揽,阎立本曾绘《十八学士写真图》,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于康熙十七年(年)开博学鸿儒科,采用荐举与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效仿唐太宗,招贤纳士,在此社会背景下,于瓷器上绘制文人学士图成为一时之风。
清康熙青花海屋添筹图盘
“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D:15.8cm
备注:法国藏家旧藏
拍品外壁青花绘海屋添筹图,盘心内绘老子出关图,绘画精细,青花发色素雅倩丽,颇具成化之风韵。海屋添筹,语出苏轼《东波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瓷器及其它工艺品的装饰中,常以“海屋添筹”作为祝福长寿题材。
此件拍品敞口微撇,弧壁,双圈足,里圈浅、外圈高,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里外均以青花绘缠枝荷莲纹。此盘为典型的清官窑生活用瓷,造型端庄规整,青花发色鲜艳明亮,荷莲饱满,描画十分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