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千古食趣说说吃的那些事儿二
TUhjnbcbe - 2023/11/24 6:41:00

千古食趣:说说吃的那些事儿(二)

作者:读裁者*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千古食趣:说说吃的那些事儿》《饮食与中国文化》《了不起的面包:面包年神圣与日常的历史》《饮食大脑》《食帖21:酒的全事典》《看图学葡萄酒》《葡萄酒笔记》《洋酒笔记》《鸡尾酒笔记》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来自推荐书籍。

夏商时期的烹饪方法非常少,到了周代,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当时用于煮食物的炊具主要的是釜、鼎、鬲[lì]等。

在切配上,刀工日益精湛,注意分档取料和按需切割。如周代根据礼仪的要求,对动物原料进行“七体”(脊、两肩、两拍、两髀)、“九体”的分割,实行分档取料,然后再切成块、片、丝、丁等。

东周时期食肉的方法之一是做成醢,即肉酱。其制作方式,据《周礼·醢人》记载,是将肉干切成细碎的小块,搀上粱粉与盐,渍以酒,放置在容器中,约经百日之后即成。

商朝名相伊尹就是华夏十大名厨之首,被民间尊为“厨神”“烹调之圣”,据说他曾经当过酒保。姜太公吕尚也曾经在都城朝歌和重要城市孟津干过屠宰、卖饮之事,据谯周《古史考》记载,姜尚“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

铁器是中华烹饪餐炊具的主要代表,它随着冶铁工艺的进步而发展。春秋晚期,铁器便用已经比较普遍,不仅刀枪剑戈等铁制武器冶制精美,也产生了铁鼎、铁釜、割刀等先进厨炊具。发展到汉代,铁锅已经大体普及,河南南阳瓦房庄遗址还出土有直径达2米左右的大铁锅。

春秋战国至秦汉,漆器和铁器基本上成了餐具和炊具的时代标记。汉末以降,漆器在上流社会日常餐饮生活中餐具的功效慢慢消失。

由于漆器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使用上也有忌盐、忌酸等诸多不便,故比它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和实用价值的瓷器在饮食生活中终于成为主流。瓷器制作技术也日臻完善,产量日益增大。

由于瓷器质地比陶器坚硬,并具有瓷釉晶莹透明,瓷胎洁白、细密、较薄与不吸水性的特点,故用瓷土经过高温烧制成的饮食器具,不仅比陶器精致美观,而且更符合饮食卫生的要求。

东汉时已出现了符合标准的青瓷器皿,魏晋南北朝时烧制出青瓷、白瓷和彩瓷等各类产品。从此以后,中国古代饮食器具多瓷制,并迅速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的制瓷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据史书记载,唐代瓷器烧成温度达到℃,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所产瓷器各具特色。

唐代是我国菜肴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特点是菜肴的烹饪方法明显增多,制法更精,品种丰富、风味多样,产生了大量的名菜佳肴。如“唐八珍”是唐代宫廷中的食物,包括醍醐(精制奶酪)、沆(马奶酒)、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脂、紫玉浆、玄玉浆。

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一道佳肴名曰“甘露羹”,是由何首乌、鹿血、鹿筋配制而成,据说可使人头发由白转青。

“鹅鸭炙”是张易之(武则天宠臣)所创的一种血腥食法。武则天时,张易之和其弟竞相奢侈,用大铁笼将鹅鸭置于其中,笼中生炭火,用铜盆盛酱、醋等五味汁,鹅鸭被火烤得不停来回走动,而不得不饮盆中的汁水,待到鹅鸭羽毛尽落,肉色变赤时即可食用,据说肉质鲜嫩可口。

两宋时期,文风日盛,创立了一道新的菜式——文人菜。文人菜以简取胜,用料不求高贵,加工不尚繁复,以简单的形式,化俗为雅。文人菜包括苏东坡所创制的东坡肉(苏东坡作为古代文人美食博主,创下的菜品多达几十种,详情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食趣说说吃的那些事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