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之深浅和毛笔写字之大小颇类似。写字与扎针是一不二,一开始便是练习准头而已,是在不断地调剂心、眼、手的协调配合能力。
“文”以载道,“号”以载道,“画”以载道,“书”以载道。文、号、画、书,乃自渡渡他之工具、手段,到岸之际即可舍弃。
写字不得笔法,就好比字没有了深度、高度,失去了灵*,只得躯壳而已。
笔性体现的是一个书者心境的清净程度、修养境界,越有高度,则笔性越明确。
笔力体现的是一个书者心眼手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高,则能把全部精、力贯注于笔端。协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从勇猛精进、勤学苦练中习得,没有投机取巧的可能性。
笔法体现的是一个书者笔性的载体或者说演练场。笔法是否精纯,是否惊世骇俗、巧夺天工,取决于书者是否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真正有所参悟。
古人对于颜体和柳体有过“颜筋柳骨”之说,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筋”,伸缩自如有弹性,可牵动骨头自由运动,容易写软。“骨”结构明确刚硬,起支撑作用,塑造形体结构,容易写死。相比之下,颜体更灵活,变化更丰富,伸缩性强,更有弹性。这或许是许多书者入门学颜体的关键之所在。
颜体书写时要紧凑,一环扣一环。上下左右前后,每一笔,每一划做到互相呼应。节奏感很强,每一笔,都实实在在,无可挑剔。很接地气,有灵气,很美。粗细长短,高矮胖瘦都不一样。其上紧下松的特点,暗合最佳*金分割比例。
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一部书法概论,只因每个人病症不一样,所以治疗方式也就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颜体字体上下中心在一条线上灵活变化,体现了万变不离“中心”,骨体严密的特点。
尖、圆、方三种笔法,从本质上来说,只有一种,即“S”形扭动,只不过变化幅度不同。从形式上来看,三种笔法必要时可互相补救,融为一体。所谓尖、圆、方,分别对应顺锋、藏锋、折锋,需在习字中灵活运用。
转折、往复、提按、徐急等变化,说到底就是有节奏韵律。好的节奏韵律或波动,是善的信号波动的一种呈现。
势象艺术,动态中笔画环环相扣的突出体现,匀速或静态中的环环相扣不明显,幅度越大越明显。势象艺术是动态中保持平衡的艺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是一笔定全局的艺术。第一笔的节奏韵律决定了整幅字的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书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所不通,没有最擅长什么之说。而最擅长的通常又是书家、画家最大的障碍。所以应该没有不擅长的,也没有擅长的。
颜体笔画,起笔由中心向外部辐散,收笔由外向中心凝聚,有收有散,一阴一阳,可谓大道至简。起笔与收笔动作,只是顺势而为,而非妄加太多不必要的成分。起笔,该怎么起,就怎么起。收笔,该怎么收,就怎么收。勤学苦练是根本。
一般讲用笔的书上的用笔线路图,只是用笔的表现形式而已,用笔动作路线的片段而已,只是看得见的那部分,看不见的那部分则无从体现。只知看得见,而不知看不见,则字不免会缺乏生机和凝聚力。
写字就是把过去所有错误的做法、想法全部纠正过来。
练字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写到实处,好像双脚踏入泥土之中,很接地气,非常自信且刚健有力。
一个字一个字,各个击破,每写一遍争取解决一个小问题,并且领悟每一个问题的所以然。小问题多了就成大问题,一下子解决大问题很难,所以要从小问题入手,一个一个解决。把一个个可能加起来,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而做到这一点,只需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勤学苦练。古大德曾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俗语说的好,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不简单。
先解决有形问题,如基本笔画、骨体、笔势等等,再解决无形问题,如笔画间的空白,字间留白、行间留白等等。不过,有形无形互为统一,互不分家,有形即无形,无形即有形,有形问题完全做到了,无形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种笔、一种墨、一种纸、一种字、一种清净的状态、一种诚敬的心,这些都是书家所应该具备的,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难能可贵。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熟悉之后再熟悉,能够平中见奇。新奇之中求新奇,只会麻木不仁,“五色令人目盲”,可想而知。好钢用在刀刃上,全部精气神贯注到一点上。
适度夸大字的特征有时更容易找到和解决问题。
转笔调锋,对于点画形态的表现至关重要。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提、按、转、折、轻、重、缓、急、中锋、偏锋,灵活调整笔锋和起笔方位。
撇与捺的长、短、粗、细、正、斜对于平衡重心很重要。点画的粗细变化对于调整字的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颜体非常稳重而又非常险峻,稳中有险,险中有稳。
每个字都有一个开关,开关找到了,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而每个人的开关都是不一样的,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和琢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写字就是写关系,写宇宙万物的各种关系,具体到人,则是伦理道德关系,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等。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圣先贤绝对不会欺骗我们,凡是经典,我们只要做到信、解、行、证就都完满了。
一切法唯心所现,那么万变不离其宗之宗便是一颗心而已,一颗如如不动精神内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唯有清净平等慈悲之心。心量大小至关重要,心量大世间法即为佛法,心量小,出世间法即为世间法。上净下空老和尚说:“真正开悟了世间法即为佛法,随手捏一法,哪一法不是佛法呢?”看破放下自能突破空间维次,无所不通,通无不达。
古之学者为己,心量大,是真正为人,修的是慈悲清净之心,爱人之心。今之学者为人,心量小,是真正为己,修的是如何获得更多的财色名食睡,修的是贪嗔痴慢疑之心。知识本身无心量是死的,而智慧本身深不可测。清扫的越彻底,心量越大,智慧越大。
而归根到底,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于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