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过年了,台州的民俗知多少 [复制链接]

1#

台州民间艺术长河中星辉璀璨,流光溢彩,其中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海*沙狮子、仙居无骨花灯,有耳熟能详的温岭大奏鼓、三门石窗,还有藏在深闺少人知的*岩采茶舞、临海花鼓戏、玉环灯塔鱼灯等。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的*岩采茶舞是当地农民逢年过节、庙会、集市的传统节目,玉环坎门则荟萃了船模、灯彩、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台州的玻璃艺术雕刻和温岭石雕、天台佛像木雕、仙居彩石镶嵌等工艺声名远播。台州还是中国戏曲南戏的主要发源地。形成于清朝的“台州乱弹”戏腔,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个地方剧种之一。民间歌舞艺术流传至今的还有:评书、鼓词、词调坐唱、道情、狮舞、船舞、大奏鼓、抬台阁、高跷、龙灯等。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仙居县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除了清山秀水造就的仙地风骨之外,无骨花灯这项堪称民族瑰宝的绝艺正在逐渐成为仙居为人熟知的金名片,而仙居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更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仙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鲤鱼灯”、“跳马灯”、“龙灯”、“长旗灯”、“走马灯”等民间灯彩品类繁多,技艺精湛,长盛不衰,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临海*沙狮子

“*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当时,临海双港*沙洋拳狮杨显枪等人在*沙成立狮子会,号“*沙狮子”,逢年过节活动于城乡,远至苏州、杭州一带。在临海,*沙狮子风格独特,名闻遐迩。*沙狮子素以高难度的演技扬名乡里。一般的舞狮都是在平地上舞嬉翻滚,而*沙狮子则大不相同,他们通常都在“八仙桌”上表演,桌子少则四五张,多则七八张,最多可达九张,单叠上去,其势危耸,观其表演,令人怍舌。因此,*沙狮子又称上桌狮子。这在全国恐怕都绝无仅有。*沙狮子的历史相当久远。温岭大奏鼓

大奏鼓相传始于清初,现传承于温岭石塘里箬村。“大奏鼓”舞是里箬渔民的祖先、从台湾高山族那里传过来的。渔民们男扮女妆,脸上涂脂抹粉,头上扎着蓝花布条、羊角,耳朵上挂着“*金”耳环,手上套上手镯,脚上套上脚镯,很是风光。更有意思是:老太婆要风风光光迎接老头子打渔归来。临海上盘花鼓

上盘花鼓是临海沿海一带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明清两代,沿海一带的演唱艺人受前来卖唱乞食的凤阳灾民表演的凤阳花鼓的启发,创作了二人舞《上盘花鼓》。其中花鼓婆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襟衣,大脚口绮裤,脚穿平底圆口鞋,左手持圆柱形小鼓,右手持双鼓楗击鼓;花鼓公头戴红缨帽,左手提蝶形小锣,右手执小锣笺打击,边舞边唱。艺人们根据群众要求,以江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创作了《寄生草》、《姑娘看花灯》等10余种花鼓曲调,唱词内容根据演唱需要进行编写。还逐渐配上了鼓板、二胡、笛子、三弦等民间乐器,从而使上盘花鼓从原来的一般演唱发展为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成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舞蹈。台州南戏

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据新编的《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戏或杂剧演出。年,*岩县灵石寺塔大修时,发现一批阴刻戏剧人物画像砖,制作于北宋乾德三年(年),有参*戏剧或杂剧脚色形象。宋代时台州州县均有官办演剧组织,名为“散乐”。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关于“乱弹”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清乾隆五十五年(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调集了全国多个地方剧种在扬州接驾。地方官为便于上奏,将各地方剧种分为“雅”、“花”两部。“雅”单指昆腔,“花”即杂,杂者乱也,故统称乱弹。温岭石雕

温岭市位于浙江东南,三面临海,其经济实力名列浙江第三。温岭市境内多低山丘陵,为北雁荡山余脉,其海岸线总长余公里,大小岛屿个,蕴藏丰富的石料资源,是我国三大石雕基地之一,有江南“石雕之乡”的美誉。温岭石雕用石有花岗岩,青石,长屿石三种。青石,颜色翠绿,纹理细密,磨光后,光泽明丽,因其石性较花岗岩柔润,易于雕刻多为作墓料之用。长屿石,颜色银灰,产于长屿镇境内,多用于建造大型石筑,比如建房,造桥等。仙居彩石镶嵌


  仙居彩石镶嵌是仙居石雕发展的另一种新形式,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镶嵌艺人巧妙利用仙居石丰富的天然色彩,把石头锯成5厘米厚的石片,按山水、人物、花卉等内容设计雕成形象,嵌在木板上(开始时为红木和花梨木、现大都为松阳樟木),拼成各种图案或人物走兽,渲染成一幅彩墨画面,然后再进行浮雕修光。其成品造型浑厚大方,色调庄重高雅,形象栩栩如生,而原料价格比宝石镶嵌等便宜好几倍。镶嵌艺人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三堂八幅,高3米、宽2来的立地屏风,塑造了历代革新家轩辕氏、螺祖、夏禹、张衡、欧冶子、鲁班、*道婆、李时珍的生动形象,受到*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其他如小圆镜、串堂、挂屏、茶几、三套箱等居多。

玻璃雕刻

以砂轮作笔,在玻璃上刻画,将东方柔和细腻的墨画艺术与西方大刀阔斧粗线条的油画艺术有机交融,形成特有的玻璃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吴子熊的玻雕作品被誉为“中国一绝”,其馆内收藏了他40多年来精心创作的千余件珍贵的玻璃艺术作品。《生命之歌》、《东南春早》分别在0年、1年杭州西博会上荣获金奖。三门石窗

三门石窗,是三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三门石窗始于南宋,盛与明清。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被注入传统文化内涵,品读那一扇扇久经岁月沧桑的石窗,我们看到了散闷历史文化的鲜活身影,看到了三门人民高超的石雕技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也看到了他们追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愿望。三门先人大多依水而居,沿海,临港一带村落棋布。因风盛雨沛,空气湿润,木质构件受腐蚀,故而民居建筑外墙,房檐下部及庭院多以石块,石板砌墙,铺地,同时以采光通风为目的,兼具耐用,防盗,防火等功能。玉环剪纸

玉环县素有剪纸之乡之称。民国时有剪纸摊,民间称之为剪纸花样。50年代,龙溪乡山外张村剪纸摊,民间称之为剪纸爱好者业余剪纸作品常登载报刊,并被《苏联画报》转载。60年代起,楚门、坎门、龙岩、城关相继成立工艺社、工艺美术厂,剪纸业开始转为商品性生产。玉环剪纸多以禽兽、花卉、人物、山水以及民间故事为题材,采取夸张变形、概括简炼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南方流派的剪纸中,与江苏的杨州、金坛和广东的佛山同享盛名,以线条细腻、纤巧秀丽、玲珑剔透著称。玉环剪纸大都用锋钢刀或高炭钢刀在蜡盘上刻制,一刀能穿透二、三十张纸层。

三门石马采茶舞


  三门珠岙镇石马村,南临海、北宁海、东与东海相望,西与天台山比邻,是三门名茶之乡。史料考证,《采茶舞》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清朝,民国年间,代代相沿,族人相传,每逢新春佳节,进行采茶活动,欢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石马《采茶舞》以歌舞为主,兼有表演腰鼓、看相、贩茶等情节,演出一场,从头至尾历时一个半小时左右。“茶心”一人,茶女内七外八,围绕茶心而载歌载舞,茶女扮演者均精挑本村内容貌较好,能歌善舞者扮演。年龄均为十二至十五岁,圈外扮演和尚一人,参加表演者合计十七人,表演道具有茶心、茶斗、花鼓两对及看相、卖六头、贩茶者道具等,加上乐队长号斗、管弦乐、打击乐、领队后勤人若干,总计二十七八人。

天台词调

天台词调是一种古老的剧种。早在嘉(庆)、道(光)、咸(丰)时期就在全县各地盛传,仅城郊一带即有三十六个戏班,乡间则以石岭,左溪、灵溪,坦头、榧树最为流行。
  “天台词调”的曲牌丰富,共三十来个。有快节奏的像“三五七”,唱起来如行云流水,适于叙事交待,有慢节奏的像“金钟慢”、“二樊”,委婉清丽,擅长抒怀陈衷。探其渊源,可以看出它广泛吸收江西弋阳腔、东阳的高腔与浙西,南的婺腔和永腔,有南腔风格。

天台舞麒麟

天台舞麒麟是春节期间活跃在天台城乡的一种佩戴道具并同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是一种祈福致庆的活动。表演一般由4-7人参加,1人扮麒麟,1人主唱麒麟歌;其余有的撑罗伞,有的举彩牌,有的司鼓乐。贺年时,舞着麒麟进门,鼓乐声一停,麒麟歌即起,见人赞人,见物誉物,见事贺事,七言四句,随编随唱,好话连篇。全家往往高兴万分,赏以红包、米花糖果之类。天台抬阁

抬阁是天台民间传统的喜庆娱乐活动,流传已久,其源已无从考据,民间相传其一是源于肩抬诸神塑像的“扛神”的祭祀活动,演变为扛抬扮演诸神的人。其初为小孩,因易跌伤,后改为固定在铁杆之上,并给予适当的装饰。来源其二是为了适应庙会特点,使远处观众也能看到,由高跷演变为小孩骑在成人肩上的宁波“造夫”,相当于天台的“舞麒麟”,进而发展为抬阁。所谓的“抬阁”,皆因四个人扛抬着一个阁子式的台柜而得名。台柜呈方形,底座是坚固的方形木架。台面约一平方米左右大小,四角各竖一根竹杆,饰以彩条,顶上覆以蓬盖,披红挂绿,悬灯结彩。台上有一至数名长相漂亮的六至八岁儿童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或神话人物,如“何仙姑采药”、“桃源仙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玉环花龙絮语

常言说得极是,谓:山川不同,风俗各异,也更有各种习尚的差别了。普天下人不同貌,曲不同音,剧不同腔,舞不同势。中华偌大个国土,就民间大道具广场舞而言,流行最广泛,气势最恢宏者,要算舞龙了。或问:草龙、布龙、登板龙、竹节龙、水龙、火龙、南龙、北龙,偏爱哪一种?曰:花龙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兜其风格和个性,对于坎门花龙,我自有对它的挚爱,更多的,是钟情于它的内涵。于是每逢新春正月,耳闻得“吭-吭,吭冬冬吭”的舞龙锣鼓,全身的血也随那节奏,涌动的铿锵有力了。花龙该归类于布龙,因其装饰图纹的明快和绚丽,因而名之。也不只限于坎门,整个玉环岛,都有它的流行分布。其中,龙以钓艚一地最负盛名,最具蕴涵和气势。一地就有三条龙呵,且延续数百年不断。

仙居叠罗汉

大型民间舞蹈。以民间传说十八罗汉皈依成佛为题材,清代流入仙居,安岭、横溪一带较为流行。表演时有“观音台”、“牌坊”、“罗汉桥”、“稻桶圈”、“半圆月”、“荷花台”、“大龙盘”、“炉栅阵”、“两头葫芦”、“梅花阵”、“蝴蝶阵”、“天门阵”等共20阵式。余名演员手持古代兵器铜锤、长刀、雷叉、铁锏、钢鞭、玉斧、弓箭、钩链枪等参加演出,唢呐、锣鼓、胡琴、箫管齐鸣。马戏的热闹,杂技的惊险,“叠罗汉”兼而有之。曾拍成电视,由浙江电视台播放。

春节

正月初一早起,放开门炮仗(爆竹),称“开春”。设香案供祖宗、天地。邻里亲友见面互道恭喜。忌汲水,忌洒扫,忌动刀剪;不催债,不吵骂,不劳作,意在人、神祥和。走亲访友,送年礼,吃年酒,统称“拜岁”,以初八为限。去年有丧事人家,以初二为“白日子”,设祭开吊,称“接纸”,故此日忌串门拜年。舞龙、滚狮等民间娱乐队伍穿村过庄,表演相娱;洒尺、莲花落、排街、化龙船、送元宝、送麒麟、狗捣米、猢狲戏、花鼓、花棍等江湖艺人挨家挨户登门表演,主家给予赏赐,直至元宵。初三接土地爷。初四接灶神。初五商店恢复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府定春节放假三天,常组织各种大型文娱活动。节前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由领导干部登门慰问烈*属、伤病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在外地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打工的人,纷纷回乡探亲过节。

元宵

俗称“正月半夜”。台州各地以十四夜为重。沿街张灯。龙灯、舞狮等出巡。男女上街观灯。每间室内都在地上点亮红烛,称“间间亮”,橘区还在每座橘园点灯,在水上放橘灯(以橘壳盛芯油、灯草制成),其意均在形成热闹气氛,以兆国泰民安、年年丰收。温岭、玉环靠近永嘉、乐清的一些地方,元宵夜还有去祖坟悬纸灯的习俗,称“送坟灯”。元宵的节日食品叫“糟羹”,户户制作。是夜,乡人手持小碗,逐户吃羹,祥和闹热,以来吃羹者愈多愈有彩头。

清明作青团为寒食品。上坟扫墓。其节日活动可延续到春花收割及端午节前,有“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之说。又以清明日食海蛳可明目,称“亮眼蛳”。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日集队祭扫烈士墓成为新俗。私家上坟仍在通行。上坟时本以酒食香烛设供,近年城镇渐行敬献花圈、花篮或鲜花。

端午食粽,亲友互赠粽子等礼品。家家门前贴五*图,悬艾叶及菖蒲剑,饮菖蒲酒。室内喷雄*酒,又以五彩丝线制成香袋悬挂蚊帐前及小儿妇女衣襟,用以避邪*。小儿手足或颈项系五色丝线,以为可祛祟保寿,又胖又壮,称系“端午壮”。以鱼腥草、大小蓟、马鞭草、艾、香附等煎水为儿童午后沐浴,吃青皮鸡蛋,以为可解除秽*,避暑湿。无龙舟竞渡习俗。节前常有乡人串街走巷叫卖艾叶、菖蒲、新鲜大叶竹箬及洗浴草药,形成独特的街头节日气氛。

六月六晒衣曝书,以防虫蛀,谚称“六月六,晒红绿”。节日食品为漾糕,以为可以打*。驱家犬等家畜入河净洗,除垢灭蚤,故民谚又称“六月六,狗洗浴”。

七月七即乞巧节,但当地不称“乞巧节”而俗称“七月七”。旧时妇女于是日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为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日早晨用以拭目,以为能使眼秀目明。采篱槿叶渍水洗发濯净梳具,以为能使头发乌黑有光泽,不存垢腻。温岭及玉环渔区原籍闽南人家以是日为“小人节”。家中为年满十六岁的子女购置彩色纸亭,称“七姑亭”或“七娘亭”,午后设供隆重礼拜,称“礼七姑”或“祀七姑”。亲友中年龄相近者备礼来贺。宴请时,长辈为子女取字或起正名,并行及冠、及笄礼仪,祝贺子女成人,然后焚化纸亭。此节名称“小人节”,实为“成人节”,温岭石塘等地至今仍很兴行,“七娘亭”的制作更加工巧。

七月半即中元节,欲称“*节”。置办羹饭祭祀祖宗。放水灯或路灯以济孤*。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以八月十六为节日,家宴庆节。合家赏月,分食月饼。旧时有行祭月仪式者,以月亮为太阴,故由妇女操办,俗称“男不祭月”。习惯食鸭煨芋头。女婿携月饼、家鸭到岳家拜节,故有“带带小囡,八月十六好吃鸭”的民谣。以中秋月圆象征团圆,选中秋节定亲送聘者特多。今祭月已无,其余仍在通行。除民间互送月饼外,机关单位及厂矿企业也常有工会向干部职工分送月饼以为节礼。临海一带也有以糯米糕软为中秋节日食品的习俗。

重阳节欲称“九月九”。外出登高。以重阳糕为节日食品,取人寿年丰百事皆高之意。南朝时台州已有重阳节日的记载,登高宴饮,十分流行。临海、*岩、三门等地也有做麻糍过节的,民谚称“九月九,麻糍粘捣臼”。今多秋日登高,其他节俗已渐不兴。近年*府定重阳为“老人节”,组织敬老活动,赋予新意。

冬至祭祖。路口烧纸钱以资游*。糯米擂圆为必备节日食品。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除夕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