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梅桩壶丨壶中君子 [复制链接]

1#

梅花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赋予梅花以美好的名称,或称之为“雪中高士”,或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种梅、育梅、赏梅、画梅、爱梅也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一种独特喜好,也产生了诸多与梅有关的典故、习俗和物件。

梅桩壶由壶身、壶嘴和壶把组成,从壶的整体看,整把壶像一件强有力的雕塑作品。壶上梅花采用堆花手法,用有色泥浆堆积塑造成形。壶身犹如一段苍老古拙的梅桩,前倾,但由于上小下大,重心低,因此稳定性极好。而壶身两侧的壶嘴和壶把,似两根茁壮生长的短枝,伸展自然。整个造型,给人以一尊精工细刻的雕塑之感,堪称仿生壶中的经典代表佳作。图为五色共生壶梅桩文人与梅

自秦汉开始,人们开始逐渐学会欣赏花之美。汉代《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当时的梅花种类,有江梅、宫粉两型,并灼灼绽放到了今天。可见约两千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绿化了,亦可知古人品味偏于清幽雅淡。

隋唐至五代,艺梅、品梅之风更加盛行,加之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的诗咏流传南北,从此一枝梅影、深入人心。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于大雄宝殿右侧梅亭手植一棵梅树,至今,主干枯而复生,桠枝生机茂盛,逢春则繁花满树。那一脉馨香,千载而下,一直缭绕梦*,相随左右。

梅,很早就进入了画家们的视野。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朝梁代张僧繇画有《咏梅图》,这或许是画史上关于梅花的最早记录。到了北宋,擅画梅花的画家愈见增多,技巧也愈发多样而成熟。于是,画梅的图谱和专著也相继出现了。

图为宋刻《梅花喜神图谱》宋刊《为年金华双桂堂刻本,也是中国最早的木刻图籍,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因宋时俗称画像为喜神,故名。宋代宋伯仁撰绘。

进入元代之后,梅花成为体现文人士大夫君子气节精神表征。水墨花卉一路也比宋代更加脱略形骸、自由奔逸。元末王冕墨梅画的出现,以及他被世人称颂的“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人品与画品的高度统一,预示着此类题材进入了更加纯粹的托物言志时代。

图为元王冕《墨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到了讲究细节的清代,连书写的信纸都精致到极致了,竟与梅花紧密相连,泥金冰纹的梅花玉版笺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最好的笺纸。冰梅底纹使得落笔便生清新雅逸之气,如风送落梅香。图为五色共生壶梅桩梅桩壶的制作工艺梅桩壶的制作难度极高,首先,梅桩壶的桩头是难点之一,梅的姿态与嘴和把的整体搭配,要浑然天成,整体走势要利落,一气呵成,一把好的梅桩壶才能有精气神。其次,梅桩的不规则卡盖也是工艺难点之一,报废率很高。因为一定要开盖做盖,这对匠人要求非常高,必须对尺寸了然于心,才能保证契合度和密封性,差之毫厘,一损俱损。图为五色共生壶梅桩只有通过经年的积累,才能顺畅生动地表达梅桩的肌理,将梅花的美好品格包裹在茶器中,在梅桩壶上和谐共存,五色共生矿的古拙质感亦给梅桩壶增添了一股苍劲的老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