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马麟,麟一作驎,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南渡后三代居钱塘,遂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马世荣之孙,马远之子,生卒年不详。马远是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画院待诏,马麟画承家学,擅画人物、山水、花鸟,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处过于乃父。宁宗嘉泰(—)间授画院祗候,颇得宁宗赵扩、恭圣皇后杨氏及杨妹子(娃)称赏,每于父子画上题句。在《层叠冰绡图》中题诗云:“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画史会要》谓:“麟不逮父。远爱其子,多于己画上题麟,盖欲其章也。”
李迪,《红白芙蓉图》是南宋画家李迪绘制的绢本设色画,共二幅,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该图画红、白芙蓉各一幅,线描有*筌画风的精神。该画的描写写实,用笔纤细且色彩层次微妙,因而富于情趣。善用余白的画面空间也显得自然而静谧。
宋,佚名荷蟹图绢本,设色,纵28.4cm,横28cm。是宋代佚名创作是一幅中国画。图中残败的荷叶枯*斑驳,半浸于水中,一只团脐雌蟹挥螯伏于叶上。潺潺流水中生长、飘浮着红蓼、蒲草、浮萍、水藻等,其叶片边沿均已泛*,显示出时已临秋,金秋时节,正是蟹美膏肥之时,荷叶的颓势与雌蟹的鲜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画面刻意求真,荷叶用双钩夹叶法描绘,叶之叶筋、斑纹及莛上的小刺都刻意求工,雌蟹用笔缜密严谨。此图画面意境生动,题材别出新意,为宋人写实画作的典范。
宋佚名晴春蝶戏图故宫博物院藏绢本册页纵23.7cm,横25.3cm本幅无款识。钤半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原载《四朝选藻图》册,旧签题“李安忠作”。裱边钤“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之宝”。
图中绘体态雍容华丽的凤蝶、娇小素净的粉蝶等蛱蝶15只和胡蜂1只,或平展双翼,或振翅飞舞,在明媚的春光下宛若俏丽的花团漫天绽放,形象生动地体现出“蝶戏”的创作主题。在蜂、蝶的塑造上,勾勒与渲染浑然一体,先以极细而淡的线条勾勒轮廓,然后再“随类赋彩”,或以粉白、土*多层积色,或在墨线中填重彩,晕染工细而色泽丰富,展现出蛱蝶翅翼的绚烂之美。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七言诗一首:“蝡肖翘高复低,春园风物已昌兮。宣和画院曾经试,何未明拈逐马蹄”。钤“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等印。
宋夏圭雪堂客话图,纸类文物,书画。宋宋夏圭绘制,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29.5厘米《雪堂客话图》设色画江南雪景,笔法苍劲浑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和短线条秃笔直破,从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夏圭虽师李唐,但又各有所长。马达用笔刚劲而偏于露,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此图画江南寒江雪景。山林房舍为皑雪覆盖,寒气袭人。二人于室内对话。一渔翁划桨冲寒而来,以打破画面的沉寂。图中山峦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直皴,以表现山石方硬奇峭而又苍润浑融的质感。天空和水略染淡墨,以烘托大雪的洁白和寒气袭人的气氛。构图采取[边角式]局部取景法。全图笔法苍劲深厚、豪放典雅。夏圭、马远同师李唐,但又各有自己的风格。马远用笔刚劲而偏于露,而夏圭用笔清劲而偏于含畜;马画[意深],夏画[趣胜],此画较多地表现了这些特色。画面左侧署有[臣夏圭]三字款。这幅《雪堂客话图》是夏圭传世的一幅精品佳作,为其早期作品,绢本,淡设色,纵28.3厘米,横29.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远景用劲利方折的线条勾勒出远山一角的轮廓和纹理脉络,少皴多染,以显其阴阳向背和层次变化。坡脚则隐没于淡墨晕染的烟岚雾霭之中。画面左下方的景物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山石在运用了斧劈皴后以淡墨加染,生长在岩隙之中的两株老树,前后掩映,如双龙对舞。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虽只对其圈脸、勾衣,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对弈时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现出来。远处山顶与近处枝权之上有未融化的积雪零星点缀。由于经过近九百年的氧化,绢已发*、变暗,使得用蛤粉点染的白雪历久弥新、晶莹璀璨。画面右下角为细波荡漾的湖面一隅,一叶小舟漂于湖面之上。画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无际,把观者引入深远渺茫、意蕴悠长的境界。夏圭的绘画风格虽与马远多有相类,然又不乏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曹昭《格古要论》评曰:“夏圭山水,布置、皴法与马远同,但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夹笔,楼阁不用界尺,信手画成,突兀奇怪,气韵尤高。”他作画用水较多,故画面更显温润秀逸、水墨淋漓,人称“拖泥带水皴”,又喜在染后用秃笔焦墨点垛,所谓“泥里拔钉皴”是也。相对马远的峭拔犀利,夏圭则丝毫不露圭角,蕴圆浑于苍劲,于疏松中见俊秀。董其昌虽对“北宗”山水有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曾言“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而若隐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夏圭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以貌取神。夏圭的画缺少马远画中那种富贵、矜持的气息,却多了几分散淡、荒率的野趣,其中的宫廷气息相对来说已淡化了许多,但有时也失之于细碎、散乱。
宋佚名25×26.2cm
《秋兰绽蕊图页》,宋,佚名,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国画,清《石渠宝笈》著录。图绘秋兰数茎,兰叶修长劲挺,兰花吐蕊,清丽雅逸。兰叶用双钩填彩法描绘,笔触粗重劲利,以深绿填彩;花蕊用白粉加淡墨点画,墨、色交融。构图简洁。本幅无款。鉴藏印钤“明安国玩”、“交翠轩印”、“仲珪”3方。对开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写兰反楚辞,亦足终古矣。底识其为秋,疏叶濩冷蕊。意出常人表,或远代其子。”钤“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太上皇帝之宝”等玺印。
宋佚名《梅竹图》
宋人,《紫薇图》,佚名。绢本设色,工笔,扇面横25.3cm纵23.8cm(原寸)一枝紫薇花于画面中昂首朝上,构图完美精妙。花瓣翻转变化,丰富而不琐碎。
宋人,《猿猴摘果图》,佚名,团扇,绢本,设色画。纵:25厘米,横:25.6厘米。此图绘深山野林中,三只猿猴攀援栖止于树枝上。其中两猿正品果嬉戏,另一猿右臂抓树,左臂摘取红果,形象生动可爱。作者运用极为工细的笔法,描绘猿猴茸茸的细毛、灵巧的动态以及老树的虬枝和枯叶,显示出深厚功力。图中坡石用小斧劈皴,枝叶用双钩填色,笔法精工巧丽。
宋佚名荷花图页
《寒塘凫侣图》页,南宋,绢本,设色,纵16.6cm,横20.8cm。此图无款,旧签题为“赵昌寒凫侣”,但究其画,近似马远画法,带有南宋画风的痕迹,与北宋赵昌无涉,故改为佚名之作。图左侧塘岸土坡,白梅一枝斜出,枝上梅花怒放,枝下茶花、水仙盛开。一对野鸭嬉戏于水中,顾盼生姿,逗人喜爱。对岸土坡败苇稀疏,两只蓝色的小鸟前后相随飞向远方,随之视去画有尽而意无穷。对开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平湖已动鲤鱼风,湖岸秋花色尚红。波上双凫多乐意,依稀识者有吴融。”
绢本设色,28×29cm,山本达郎氏捐赠,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图在日本自足利将*家以来,一直作为马麟作品而流传于世。图中无落款,是否为马麟作品尚不确定,但从梅枝的笔法表现与马远派相通,此外,梅花、雀等的表现手法细腻,属于南宋院体画的特色。
宋李椿牧牛图25x26.7cm,字寿翁,洺州永年人,进士起家,靖康之难,升翼其父,以背受刃,与长子俱卒。椿年尚幼,藁殡佛寺,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以父泽,补迪功郎,历官至宁国*节度推官。治豪民伪券,还陈氏田,吏才精强,人称之。
南宋,《无花果》李迪,绢本,设色,24.8*25.3cm,故宫博物院藏。图上无花果果实已经成熟,外壳破开,露出果肉;树叶长势茂盛。技法上,果实含苞者敷以石绿色,绽开者用白粉染出;叶片以墨绿自叶尾部开始,再用清水将绿色向叶尖晕开,绿意浓厚。
北宋宋徽宗(赵佶)《竹禽图》卷绢本设色,纵33.8厘米、横55.5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图绘石崖伸出两根竹枝,两只禽鸟相对栖于枝上,用笔细腻工整,但竹子的枝页、棘条都用色敷染而不勾勒,崖石的画法可见生拙之笔。此作与《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那种双钩细笔的画法有所不同,与《柳芦雁鸦图》、《池塘秋晚图》的画法也不一致。北宋皇帝徽宗赵佶(-—),河北涿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大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令花鸟画步入其全盘时期。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在他的倡导下,还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两部图书,辑录了大量名家书画,成为我国书画史上的重要资料。这位皇帝虽然在*治上昏庸无能,但其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应予肯定。
马世荣,《碧桃倚石图》兴祖子,公显弟。绍兴(-)间授承务郎,画院待诏,赐金带。善花鸟、人物、山水,得其家传,作有《图绘宝鉴》。
《宋马麟橘绿图》是南宋画家马麟所创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宋马麟橘绿图》本幅款识“马麟”。钤明代项子京朱文鉴藏印4方:“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神”、“品”。裱边题签:“南宋马麟橘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材质为纨扇页,绢本,设色,尺寸为纵:23cm,横:23.5cm。《宋马麟橘绿图》图中橘子由绿转*,满压枝头。画家以粗细匀整的用笔流畅地勾画出橘叶的外形轮廓,并以*绿色填涂叶面,叶片虽然不多,但其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为画面增添了几许活力,而侧、转、反、正的种种姿态又为全图带来灵动的节律。橘子的画法一改平涂晕染,直接以笔着色粉戳染成形,从而生动地表现出橘皮粗糙不平的质感。虽然画作历经磨损,许多白色粉点已经剥落,并露出了*色的绢底,但仍然可见马麟的非凡技艺。
需要高清图的可以联系我。O(∩_∩)O哈哈~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下一期,为大家分享元代精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