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谢小毛是谁李乐观这样描述hellip [复制链接]

1#
怀川·诵

文字,藏着几多情怀、几多秘密……

声音,演绎着生活的画面

诵读的魅力,带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透过屏幕,让我们感受文字与声音的力量

谢小毛诗话

作者、诵读者

李乐观

吾在去年“文联大讲堂”讲课时,初见小毛先生。大讲堂由他主持,西装革履,干练爽朗,与我之前所闻“不修边幅之君”大相径庭。后一起攀谈才得知,小毛先生不仅印章书画了得,诗词方面也颇有建树,遂索取原玉,细细研读,掩卷闭目,时有鼓荡倾吐之冲动。

小毛先生的艺术之路大抵是先学印章篆刻、书法绘画事中、末工诗词歌赋,集诗、书、画、印各艺术流派于一身,成就卓然,造诣深厚。苏东坡云:文如其人。表明文章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性格特点有相似、相通之处。其实诗亦如其人,从这个角度说,诗品更是人品的直觉体验与含蓄表达。读小毛先生诗词,便有一种爽朗清心之气油然而生,一以贯之,引吭高歌而无媚俗之音,针砭时弊未见挞伐之力,格调清俊,诗风淡雅,又杂糅诙谐幽默戏谑之能事,夜阑人静或酒酣耳热之时,搦管操觚,如入无人之境,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与渊源的传统文化根基。

如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小毛先生一开始就摒舍旁门,直接选择登堂入室。他以严格讲求平仄格律的近体诗入手,正所谓“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就像他初学篆刻“印宗秦汉”临习秦玺汉章一样,朗读并背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之作,锲而不舍、不改初心、烂熟于胸、“取法乎上”,直接从艺术之巅汲取营养。故其诗句鲜有“刀砍斧凿”之痕,而多清秀自然之风。如读《归乡感怀》一诗,起承句“家山依旧好,相见客容非”看似平淡无奇,无雄可踞、无险可守,只是表达了家乡的岁月静好与“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感叹,可关键在于转合两句:“但做他乡梦,归来宁不归。”青山依旧在,亲朋容貌殊,阔别多年,无数次想象了梦中相会的场景,然而真的见面了,却因岁月无情,满脸刻下沟壑纵横的纹路、斑白稀疏的双鬓而不敢相认、不忍相视、不愿接受。这样的一次重逢在诗人看来,破坏了心中美好的期待,所以发出了“归来宁不归”的唏嘘不已……读来别有意韵,回味无穷!

另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小毛先生的诗词有对知识分子的一分淡然、一分超脱、一种执着、一分坚守,这主要得益于他对吴缶老、白石翁两位大师艺术人格的尊崇,由独立之人格学书画之风骨,由书画之风骨学诗词之品性涵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融会贯通,一发而不可收。在代表了君子精神的梅、兰、竹“三君子”中,小毛先生着墨最多,用情最深。如《题画梅花》诗:“自古良工轻五色,清光和墨洗铅华。”这是一个文人面对当下浮躁喧嚣世界的呐喊,回归本真,保持内心纯净;宁静致远,栖息一片真善。又如诗人的《题画竹》:“只要立身清静地,虚心不动透八风。”艺术的根基在于耐得住寂寞、坐冷板凳、下苦功夫。”小毛先生说他不聪明,不属于“生而知之者”,自己所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是孜孜不倦、焚膏继晷的笨功夫。这些功夫下到了,自然文思泉涌,“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而“王者香悠远,素心到万家”则是诗人对蕙质兰心的高度赞美,其淡香幽远、不慕荣华、随遇而安的品性又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呢?心之若素并非要成为一名不问尘世的隐者,没有责任、没有担当,也就谈不上家国情怀。从尾句“深根绝地起,德厚更艳花”可以看出,诗人“不怨天、不尤人”,志向高远,心胸豁达,即便困难重重,也一定塑造出最好的自我,反哺乡土,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沧浪诗话》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言有尽而意无穷。”小毛先生的诗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偶思某君事·画蟹并题》一诗中,诗人将螃蟹之行与时人之状隐喻讽刺殆尽。“江湖有大名,铁甲几层层。果是无肠客,横行贯此生。”诗风诙谐,词句晓畅,或讥官威,或嘲狂客,林林总总,一句“无肠客”,道尽此中真意,读来忍俊不禁。而捧腹之余又深感不良之人之事,犹张牙舞爪之状,历历在目尔。

清代诗人张山来谈论读书之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我不敢臆断小毛先生的诗词创作是否达到了第三个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在用“台上玩月”的心境与情怀在写诗、在生活、在创作。囿于见识浅陋,我对诗人的介绍不过是窥豹一斑,甚至还有一叶障目之嫌,但仍将忠于笔墨,缮写呈上。或许诗人的自序更能体现出他对诗词的理解、追求、挚爱与执着,遂附之:

古人言诗,有“所以道性情、述际遇,性情而已”之论。余不知诗,亦未曾学,唯书画之余常捡读古人佳什耳,既未究古今流变,又不解风雅离骚,昏昏于“建安七子”之才,恍恍乎唐宋诸家之长,何敢为诗,然虎有其威,猫有其情也,大家有穷途疬血之苦,百姓有知足长乐之欢,是故古今有百千之诗人。余之诗稿,多题画之篇,感遇之作而已,既不求其合道合格,复不求其根据渊源,唯求道余所遇所感或一时之心绪耳。古人有“诗言志”者,吾之志,仅在心耳。

作者、朗读者:李乐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焦作市诗词学会秘书长,焦作大学客座教授,焦作电视台《乐读论语》专栏主讲。征 集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jzrbxmtzx

.
  
  统 筹:王 鹏

主 编:王晨光
  
  编 辑:牛守明

责 编:赵晓晓
  
  校 审:王盈燕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