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神middot角色考据胡堂主的 [复制链接]

1#
消除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391527.html

是集资料库、攻略、试玩、同人为一体的玩家内容创作平台。

以下内容为玩家基于游戏内容而创作,仅供参考,欢迎点击前往和作者交流~

“往生堂第七十七代堂主”——胡桃,是个古灵精怪,性格活泼的少女,有谁不爱呢?

但是神神秘秘的往生堂堂主,你真的了解吗?

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胡堂主的小秘密吧~

内容森屿晗沐

封面流曳

编辑鸣血

谁说女子不如男

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好奇胡桃下的两根?

▲胡桃

这种形式类似于唐代流行一种女巾,在宫内女官、侍女和贵族女性中使用较多。该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对男性气质的渴求,但整体上对女性性别角色持认可态度。幞头的即系于脑后两根带子的剩余部分。

▲唐代女巾幞头

「堂中老辈曾对这位*点子频出的堂主表达不满」

「但眼看堂中事务在她主理下竟然毫无纰漏」

「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看走了眼」

——摘自《拾枝杂谈·「雪霁梅香」胡桃》

或许,这个如同唐代对女性的认可一样,也象征了堂中老辈对胡桃的认可。

赤团之华

胡桃的UP池名为「赤团开时」。何谓“赤团”?语出《法华经》“云何曼珠沙华?赤团华。”曼珠沙华(梵语:Ma?jusaka),为佛教的四种“天界之花”之一,无具体形象。“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曼珠沙华”和“彼岸花”划上等号,是日本在受到佛教洗礼之后,把这一典故引用在了他们身边很常见的红花石蒜身上。可能是认为,它艳丽的红颜色和团簇的辐射状花冠确实很符合“赤团”的形象。

▲胡桃衣服上的彼岸花纹样

ps:石蒜在中国名声一直不太好。既没有香味,又喜欢长在穷乡僻壤、幽暗深邃处,显得非常阴暗和不吉利。

关于这一点,《酉阳杂俎》就曾说:“金灯之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金灯花就是红花石蒜的别名。

石蒜在中国有十几二十个别名,其中大部分是——龙爪花,蜂螂花,蜘蛛花,牛屎花,平地一声雷(没错“平地一声雷”就是个花名)。

蝶与往生

蝶在东方文化中,常被视为人之**的显化。

《癸辛杂识》顺记的二事,记述了以蝶为人所*化的故事。“杨昊字明之,娶一少女,连岁得子。明子客死之明日,有蝴蝶大如掌,徊翔于杨夫人旁,竞日乃去。及闻讣,聚族而哭,其蝶复来,绕杨家妇,饮食起居不置也。盖明之未能割恋于少妻稚子,故化蝶以归尔。……杨大芳娶谢氏,亡未殓。有蝶大如扇,其色紫褐,翩翩自帐中徘徊飞集窗户间,终日乃去。”

(女主的名字用少女、杨家妇代替了,因为这姑娘姓氏会被河蟹)

在日本有一篇名为《飞的蝶簪》的通俗戏本,其故事似亦是从**化蝶的这个概念里演变出。蝴蝶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因被诬犯罪及受虐待而自沙。欲为她报仇的人怎么设法也寻不出那个害她的人。但后来,这个死去妇人的发簪,化成了一只蝴蝶,飞翔于那个恶汉藏身的所在之上面,指导他们去捉他,因此报了仇。

▲胡桃衣服上的蝴蝶纹样

没有接触汉语之前,日本人有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和语),但是“蝶”这个字在现代日语中没有训读只有“chuo”这个音读。这个原因在昆虫学家小西正泰的著作《昆虫文化志》中找到了答案。

(ps:训读(日语:训読み/くんよみ),是日文所用汉字的一种发音方式,是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汇的读音。所以训读只借用汉字的形和义,不采用汉语的音。相对的,若使用该等汉字当初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则称为音读。)

▲《昆虫文化志》

在古代的日本,“蝶”曾经是有训读的,平安时代最常用的训读为“kawahirako”,也有一种读法是“hihiru”,而无论哪一种,都像伏地魔的名字一样,绝对不能被提起,只能用“YouKnowWho”来代替。因为那时的日本人认为蝴蝶是死人的冤*所变,在世间徘徊,寻找活人带入死界,因此人人谈蝶色变,将“蝶”字列为禁语,绝不可张口提及。久而久之,就连这个字的读法本身都近乎失传,终于在现代日语中被开除了日语籍……同样遭遇的还有“蛾”这个字,也因为跟蝴蝶是亲戚而一并被列入妖魔*怪行列。

蝴蝶的意象发生改变源自佛教的传入。东密认为蝴蝶是灵*的搬运工,能将逝者的灵*搬运到极乐净土里去,通过蝴蝶的搬运来完成轮回。

蝴蝶象征轮回,源于蝴蝶的变态现象,即人们从蝴蝶的羽化和变态所引发的联想,因此蝴蝶的意象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共通的特征。

例如在希腊文化中蝴蝶的幼虫喻示着现世的人的肉体,蛹代表死亡,羽化成蝶则是死后灵*的升华;在基督教寓言中毛虫、蛹、蝴蝶也分别象征生命、死亡和复活。

蝴蝶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个由生到死,再由死而复生的过程。对蝴蝶而言,蛹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的开始,人们在蝴蝶的蜕变过程中找到了死而复生的观念的某种契合点。日本镰仓时代的史籍《吾妻镜》及江户时代的《江户编年事典》中都记载过蝴蝶成群飞舞的异象。明治时期的小泉八云也研究过关于蝴蝶的日本独特信仰,据史料记载说平将门在准备叛乱时,京都城中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蝴蝶,这种战乱前出现的成群的蝴蝶,便是一种死亡的征兆。

日本文化中的转世主要意义在于死而复生,之所以视死亡为美,是因为死是生的延续。日本文艺评论家古贺江春说:“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这是一种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的生死观,生与死在日本文化里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死不是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状态,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升华。

葬仪文化

「璃月人最注重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浓缩于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仪式里」

「这之中最主要的一场便是宣告生命终点的葬仪」

「葬仪讲究繁多」

————摘自《拾枝杂谈·「雪霁梅香」胡桃》

这是儒家重死、哀死的主张,不管认为*神是有是无,都强调按礼居丧、埋葬和祭祀,以此提倡仁、孝为内核的礼制。而之所以宣扬以礼修身和以礼治国,就是因为儒者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生通向死,死又带来新生,何须为死亡讳言?」

「早慧的往生堂堂主胡桃早已参透其中道理。」

————摘自《拾枝杂谈·「雪霁梅香」胡桃》

而胡桃的生死观则源自道家的观点。首先,庄子认为“生死同命”。庄子认为人之生死既然如同日夜永恒交替一般不可逃避,“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人们也就不必执着于生死这一客观的命运活动,所以生命“得者,时也;失者,顺也”,故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死亡是顺应天命的必然结果。

庄子还认为“生死同途”。庄子对于死亡的超然态度,还在于他认为生与死是相伴相生的,如果说死亡是生命的结束,那么死亡也是生命的开始,故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正由于死生相伴,如果把生存看作好事,那么也应当把死亡看作好事;如果把死亡看作可悲之事,那么生命也是可悲的。

胡桃古灵精怪,*点子频出,但是在主持丧仪的时候又认真严肃,纵使自己认为“生死同途”,也恪守礼制,认真办好葬仪。

胡桃这个人物形象以儒道思想互补,来塑造刚柔相济的理想人格,使她具有动静相宜、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智慧与可爱;从而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文化,笔者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角色。

火葬文化

我国火葬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文化时代早期,并不来自印度。

中国火葬之俗,最早见于《墨子·节葬》篇:“秦之西义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这在《列子·汤问》、《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

后来,火葬之俗同佛教在我国的流传不无关系。东汉初年佛教被印度僧人传人我国,在僧众死后焚身火化的影响下,火葬再次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开来,但在隋朝前实行火葬者的属少数。但是到了唐代晚期,宋朝尤其南宋时期火葬在民间已十分普遍。

往生印与梅花

在胡桃的剧情PV中出现了“往生印”的手印,该手势源于正一派的手印

(ps:切勿与百度百科中的“结印”混淆,“结印”来自密教。“结印”有属于自己的“往生印”,且全真派手势与之不同,《道教手印研究》一书为全真派道长所撰,故不赘述。切勿随意模仿,尤其是做手势的同时念咒语……)

胡桃的帽子上有枝梅花。梅花在道教中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几乎成了道教的代名词。道教供奉的玄天上帝乃为北方之神,也是水神,居北极山,掌管寒门,五行属水,五色属黑,冬季寒冷属于纯阴,此时梅花一树独放,预示着阴极阳来。因此在百花中挑选梅花作为北方玄帝的代表吉祥物。

梅花与道教之间有着许多奇闻趣事。

一是得道之士爱梅成癖,与梅同化。王路《花史左编》载:“唐梅仙祖师学道于白云山,笃戒行,夏月羽化成阵阵梅香清气,可谓奇哉!”

二是梅花被视作有道之士的化身。陆游称梅花“神金形枯、意庄色正”,范成大在《玉楼春》一词中称梅花有“道骨仙风”,诗人们都把梅花人格化,神仙化了。梅花经苦寒而溢芬芳的本性与道教清修苦练的教旨相符。

人道梅花是“水月精神玉雪胎,乾坤清气化生来”。梅花历来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那种不苟世俗,不惮威压、不媚权贵、坚贞不贰的气节,澄澈光明、孤高卓绝、超尘脱俗的情怀,与道教崇尚淡泊适意、清静安宁归璞返真、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的法界是一致的;梅花那种耐苦寒,守孤寂、依然"香如故"的德性,正是人们孜孜追求的。梅花被人为附会有“四德”、“五善”,正好满足了道教行为规范的需要。梅花早在宋时就有“清友”、“清客"之雅称。

到了明代发展至赋予梅花"四德”"、“五善"的内涵。陈仁锡《潜确类书》云:"梅具四德,初生荔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元亨利贞”也就是说梅花具有沛然刚健的阳气,能够运行不息,变化无穷。姚沫《梅花记》中则认为梅有"五善”,即“博于济物、不挠于时、生不相凌、审于择友、出不愆期"。梅花几乎成了一个人格化了的达到参仁造圣境界的得道高士。

三是梅花成了道教修身的最高境界。如谢枋得《武夷山中》诗云:“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寞山雨歌,几生修得到梅花。"明人张祥鸢《水边梅》诗云:“闲谈可参仁者静,丰神已造圣之清。"把梅花抬升到“仁、圣"之境界。

斜飞之兆

《水龙经》云:“凡水界龙来,宜就身贴体。过穴而斜飞为斜流,以其不卫穴也。”古代堪舆家以此来确定阴宅阳宅的位置。我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科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山静水动,故山阴水阳,斜去之水,凶水也,斜水属火。“斜飞而去”是凶兆。

后记

个人认为,不论是引蝶之章还是胡桃角色本身都是一次东方文化糅合的成功之作,引蝶之章大概是真的比较接地气,个人章节后半部分真的是边哭边玩,边玩边哭。虽然台词仍旧比不上钟离、行秋、重云这三位在我心中的位置,但是人物塑造和个人章节相结合,感觉胡桃更加鲜活了。

参考文献

《唐代幞头形制变迁及其文化内涵》

彼岸花、曼殊沙华、曼陀罗之间是什么关系?-知乎蔓玫

《蝴蝶的文学》郑振铎

《难道日语中没有“蝴蝶”这个词吗?》

《日本电影《春之雪》中的蝴蝶意象》

《先秦儒家与丧葬制度》

《先秦道家的丧祭思想——兼与儒家死亡哲学的比较》

《《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我国的火葬文化》

《我国火葬源流初探——兼评“中国火葬习俗来自印度”说》

《论榔梅、梅花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关系》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愿意看到这里~(??ω??)y

不要走!我知道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