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汉代神兽月中仙与月中兽之变形记 [复制链接]

1#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亮情有独钟。她的婉约皎柔总是触动人心底的情思,为此我们有专门的中秋节,赏月时总会讲起嫦娥,她的广寒宫、玉兔乃至砍伐桂树的吴刚,是每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唐人笔记《酉阳杂俎·天咫》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一版本的传说自唐至今,已传承千年。

那么更早的月亮神话又是什么样呢?月神一开始就是嫦娥吗?让我们追溯至战国秦汉时期。

一、汉代的月亮女神

较早记载嫦娥的文献见于战国时代。如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提到窃药、奔月两个情节。“恒我”即“恒娥”,《玉篇》云:“常,恒也。”“恒娥”即指常娥。

汉代文献如《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张衡《灵宪》更详细:“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有*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嫦娥传说的前因后果基本成型,但此时既无玉兔也无吴刚,甚至连嫦娥本身也可能变幻为动物,有着原始神话天然野性的本能,不比后来演变为仙话的风雅规训。

早期图像中鲜见嫦娥题材。有一例南阳西关出土的汉画像石被认为是表现嫦娥奔月的。画面左方是一轮圆月,月中有一只四肢舒展的蟾蜍;右方一名高髻广袖、人身蛇尾的女子腾空而起,姿态曼妙,飞向月亮,画面背景饰以线条流畅的云气纹和星宿。(图1)

图1南阳西关汉画像石拓片将上图中女子认作嫦娥的观点,也引发了争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汉代图像中,更常见的月亮神并非嫦娥,而另有其人。月神一般皆塑作女子形象,但上半身为人形,下半身则为蛇尾或龙尾。如南阳麒麟岗汉墓出土一对画像石,石上各竖向刻一日神和一月神。两石图像形制相似,日月神皆人身蛇尾、双手各举日轮或月轮捧于胸前。但见月神为女子形象,丰神翩跹:她高梳发髻,微扬面孔,肩生飞羽,着交领宽袍,手捧硕大一轮圆月置于胸前,遮蔽至她的腰间;下半身为蛇身,长尾曲线窈窕宛转,蛇足轻舞。(图2)南阳画像石的图像极具装饰性和浪漫气息,线条简练而充满力度,形成飘逸洒脱的审美风格,这幅月神图像正是其代表。

图2南阳麒麟岗汉墓月神画像石拓片山东也见此类日月神画像石。如邹城峄山镇野店村收集两件长方形画像石,分别刻人身龙尾神的日神和月神。刻月神的画像石画面分作左中右三格,左格刻斜线纹装饰,中格刻菱形纹,右格则刻月神图像。只见她正面而立,梳高髻,五官清晰,着交领长袍,双臂高擎一轮圆月;下半身为带鳞龙身,有双兽足和长尾。(图3)山东画像石的图像普遍不比南阳的飘洒自如,而更为敦实厚重,细节处常精雕细琢。

图3邹城峄山镇野店村月神画像石关于汉画像中日月神的名称,一般有“伏羲女娲”或“羲和常羲”两说,他们都是对偶神。而四川一例带榜题的画像石,可作为正名依据。简阳三号石棺棺身一面的图像,画面横向,雕刻着神人和神兽,组成和谐热闹的仙境图。(图4)画面右部上方为两组仙人图像,左为一名仙人骑在神兽背上前行,榜题“先人骑”;右为两名仙人在进行六博游戏,榜题“先人博”;画面右部的下方为一条长龙和两尾游鱼,自在遨游。画面左部的主体图像为日月神,他们的形象有别于中原地区的人身兽尾形,而作人首鸟身形象。两神并列左右,腾空飞翔,中有榜题“日月”。日神在右,转头看向月神,胸前日轮里依稀可见一只金乌;月神在左,发髻高耸,原为双臂的两侧长出双翼,羽翼丰满,乘风而起,胸前一轮月轮与身边日神相呼应,尾羽长飘入云,身姿轻盈。日月神的周围环绕着“白雉”等仙草神兽。此石图像造型拙朴、形式无华,透露出一派天真烂漫之态。

图4简阳三号石棺棺身画像石拓片此榜题可为画像石上半人半动物、擎有日月轮的神灵正名。可无论是哪种称呼,都鲜有将之与“嫦娥”相联系的时候。这可能是因为在汉画像上,日月神往往成对出现,而嫦娥奔月之后便从无男神与之相配。二、汉代的月亮神兽

汉画像中的月亮除了由女神托举,在她之中也已有神兽栖息。从西汉初年起,最常见的月中兽即蟾蜍。

(一)月中蟾蜍

《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论衡·说日》云:“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汉代此类图像很多。如洛阳卜千秋西汉墓主室前、后墙壁之间的墓顶平脊内侧,绘有一长幅升仙图壁画。据王绣先生的摹本并经霍宏伟先生考证后,可知此长卷从左往右的图像依次为:月神、月亮、羽人、五灵(即青龙、白虎、朱雀、麒麟及玄武的前身鱼妇)、西王母、玉兔、墓主人卜氏夫妇、日神和太阳。画中的卜氏夫妇一上一下各乘一只神兽,由最前边的羽人和五灵引领着,正穿越生死的界限,前往仙境。(图5)其中西王母的存在象征着仙境的来临,此处人身蛇尾的日月神被视作伏羲女娲,这些神灵在冥冥中守护着墓主人跨越由生入死的阙门。由盛装月神护卫着的月亮里,可见有一株紫叶褐干的桂树亭亭而立,一旁有一只舞动的带墨色黑斑的蟾蜍。(图6)

图5、6洛阳卜千秋西汉墓升仙图壁画及其局部济南长清孝堂山郭巨祠堂梁下刻一横幅天象图,梁左刻月轮,月中一只蟾蜍向上跳跃;梁右刻日轮,日中一只金乌敛羽向下坠翔。石上画面的其余部分用连线珠纹表示星宿,日月星大概就是当时人所能认识的天界情形。(图7)

图7济南长清孝堂山郭巨祠堂天象图拓片南阳唐河湖阳出土一件画像石,画面上人首蛇尾的日月神一下一上倒向而立,长尾彼此相交,各自举手高托着日、月,造型巧妙而优美。在月亮中,即蹲伏一只蟾蜍。(图8)

图8南阳唐河湖阳画像石拓片一件神木大保当汉墓出土的门楣石,主体画面为狩猎图像,正中央伫立着一头大象,情态安详,头首微俯面对着驯象人;他们的左边有一匹飞马,正腾空扬蹄、昂扬奋进;右边有一名猎手驱马追逐猎物,他于马上拉弓扣弦,箭羽即将离弦而出,呼啸着撕裂空气,飞越直指,迅猛得势必要令前方已中一箭的野兽无处可躲。在画面的左右两端,分别悬挂着月、日轮,日轮中一只金乌振羽高飞,月轮中一只蟾蜍后肢蹲立、前肢上伸、正在跳跃,日月一左一右交相辉映,向大地上的生灵投射出一片祥和的光芒。画面背景再饰以奔涌弥漫的云气纹,尽显大汉气吞万里如虎的时代气息。(图9)

图9神木大保当汉墓门楣石(二)月中玉兔也有玉兔出现在月亮中的图像,开始它伴随在蟾蜍身边,大约到东汉晚期它已经能够单独与月亮相组合。

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型帛画,画面分作三层世界,在最上面一层的天上世界入口阙门处有两名使者,其上乃双龙,最顶端中央为一人首龙尾神,她的左右两端为月亮和太阳。此处月亮的形状并非圆轮,而仅一弯月牙,上有一只蟾蜍和玉兔相对。(图10)

图10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摹本局部洛阳烧沟西汉61号墓主室墓顶平脊内侧装饰有12块彩绘空心砖,其上图像组合成连续的星象图。自墓门口顶端向后排列第七的画像砖上,绘有月亮:墨线勾勒月的轮廓,内施淡青色;月亮西侧用墨色绘制一只朝逆时针游泳状的蟾蜍,它的四肢有斑点;蟾蜍前方有一只奔跑的小兔,活泼伶俐。月亮外飘浮着云气纹,在西侧的南北方,各有一颗星,可能是虚宿。(图11)

图11洛阳烧沟西汉61号墓主室星象图摹本局部滕州官桥镇出土一件画像石,画面上、下各刻一月、日轮。上方的月中有一蟾蜍呈跳跃状,一旁有一玉兔在捣药;月轮外由一条长龙环绕,两侧再由人首蛇尾的伏羲女娲一左一右盘旋。下方的日轮由一只大鸟背负,大鸟正奋羽上飞,日内刻一三足乌。画面背景装饰有云气纹、群星及神鸟,给人以熠熠生辉之感。(图12)

图12滕州官桥镇画像石拓片在东汉甚至还出现了只有玉兔和月亮相关联的图像。如重庆忠州东汉晚期丁房阙上刻一幅月亮图,画面中央有一只玉兔蹲在枝繁叶茂的桂树下,抬首凝神望着天上的明月,一个圆轮中榜题“月”字,其下有祥云衬托。桂树叶轻轻飘落在玉兔身边,背景点缀着朵朵祥云,画面雅致而安宁,颇有一番“暗香浮动月*昏”之韵味。(图13)

图13重庆忠州丁房阙画像局部拓片在东汉晚期之前,月中兽一般为蟾蜍,虽然也有蟾蜍和玉兔共同出现在月亮中的图像,但鲜见只有玉兔在月亮中的情况。三、月中兽最初的主人

在汉代,蟾蜍和玉兔作为神兽时有一位共同的女主人,她并非嫦娥,而是西王母。

西王母可谓是汉代民间信仰中风头最健的女神。关于她的传说起源很早,《庄子·大宗师》《山海经》中就曾有过相关记载。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有时被认作是西域的某个国名,有时则被认为是半人半兽的神灵:“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形象怪异而凶猛。

汉代人对她的崇拜与日逐增,特别是西汉晚期在王莽*权的鼓励下,这一民间信仰变得狂热,以至于发生了民众大规模祭祀西王母的活动,《汉书·哀帝纪》《汉书·五行志》中有记载。西晋《穆天子传》还有周穆王西巡与西王母相见的故事。

之所以汉代人对西王母有如此景仰之心,是因为相信她掌管着不死灵药,象征着长生吉祥。前述汉代文献中传说嫦娥窃的灵药,即来自于西王母。

汉画像对西王母形象有浪漫的演绎。她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青铜摇钱树、铜镜等的图像上,已演变成人类形象。美丽女神华服端坐在高台或者龙虎座上,周围簇拥着玉兔、蟾蜍、三足乌、九尾狐、牛首或鸡首人身的侍从,在飘然仙境里引领着世俗灵*上升。守护西王母的神兽们分工明确,其中玉兔和蟾蜍与灵药有关。

捣药的多为玉兔。汉乐府《董逃行》曰:“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在汉画像中既有一只玉兔单独捣药的,如一件南阳画像砖,砖面横向刻西王母及其侍从。西王母位于画面中央,戴胜,左向而坐;她的左侧有一只玉兔面向西王母,蹲立在一药罐前,长耳竖立,两前肢持一杵棍。西王母的右侧身后有几名羽人在翩然起舞,左侧玉兔的身后依次有蟾蜍、九尾狐和三足乌,也在舞动四肢、尾巴或者引吭高鸣。(图14)画面气氛祥和,人物神兽造型生动,他们应和着音乐翩翩起舞的动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女神的高贵、玉兔的温顺、羽人的灵动与其他神兽的率性,各具特色。

图14南阳西王母画像砖拓片也有一对玉兔捣药的。比如出土于临沂汽车技校的一件画像石,画面由界栏分作上下两层,上层面积较小,横向刻两只玉兔相对捣药,二兔中间放一药罐,右边的兔子蹲坐着,持一杵棍伸进罐中捣练;左边的兔子蹲坐相对。画面下层的面积较大,竖向刻有四条盘龙,两两为一组,一组在上一组颠倒在下,身躯相互盘结在一起,嘴里各衔着倒者的尾巴。(图15)此石上的盘龙寓意生殖,玉兔捣药则象征着长生,皆为吉祥的图像。

图15临沂画像石拓片也有蟾蜍与玉兔共同捣药的。如一件出土于泰安大汶口汉墓的后室后壁画像石,画面横向,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以卷云纹装饰作边栏,内层为主体画面。内层分为左中右三格,左右两格面积较小,各刻一月轮和日轮;中间一格面积更大,刻一对猛龙左右相向,中有一尾鱼。在右方的日轮中有一金乌,而左方的月轮中则有一只蟾蜍和玉兔左右相对,共持一杵在捣药。(图16)在此,蟾蜍与玉兔不仅成为一对搭档,而且自西王母身边转移到了月亮中,空间位置发生了改变。

图16泰安大汶口汉墓画像石拓片四、为什么蟾蜍会是月中兽(一)蟾蜍的生殖含义

汉代人对月亮的认识,并非完全科学性,而是受到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阴阳观影响。

发源于战国晚期的阴阳五行观经由汉儒的吸收完善,盛行于当时,试图用以解释宇宙。汉儒用“阴阳”“五行”来理解和安顿天地时空,把抽象的自然规律用形象的符号如五色、五方、五帝、五灵等加以说明,从而使得世间万物在话语体系的构筑中秩序井然。

在汉代人看来,日为阳、月为阴,日夜交替象征阴阳和谐。那么蟾蜍是否也有属“阴”的一面,所以才会成为月中兽呢?答案是肯定的。

蟾蜍最明显的生理特征是大量产卵,契合对“阴”的认识。早在史前,先人们就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