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答答且,带老弟,老弟唔,摘豆角,豆角没开花,老弟坍倒田墈下。”
这是孩提时母亲教我的一首朗朗上口的宁化客家儿歌,至今难忘。近段得暇,我赏读了流传宁化客家祖地的许多优美儿歌,颇感兴趣,值得玩味。
-----石壁客家
客家山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时*歌、爱情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及童谣)等等。儿歌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种以方言俚语为特色,以口头文学为形式,句式长短不一,具有极强韵律又浅显通俗、朗朗上口的音乐形式。同时,也是吟唱调中的一种,具有鲜明的特征,反映的内容广泛,想象丰富,且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细读宁化客家儿歌可知其内容十分丰富,它除了反映社会生活外,大多与游戏及传播知识有关,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动植物物象及生活常识、人际世事等。如《月光光,秀才郞》、《老人哩,去哪里?》、《红鸟子,红辉辉》、《新人俚,早爬起》、《半升子,半升乌》、《枸干樵子枸干花》、《三十夜里大月光》、《答答且,带老弟》、《白鸡子,啄梅花》、《金桔子》、《*光李》、《乌老鸦》、《萤火虫》、《蝉蝉子》、《缺牙齿》、《映山红花》等等多达百余种。
值得一提的是“锁歌”,它是宁化客家儿童们以对歌方式进行盘答的一种山歌。有时娃娃们对唱,有时老爷爷、老奶奶唱“锁歌”,小孙子唱“开歌”,一锁一匙,一问一答,答对者得到赞扬,答错者受到哂笑,有时答得牛头不对马嘴,自己也会同听歌者一起捧腹大笑。其内容有衣食住行,飞禽走兽,黍麦瓜豆等等,包罗万象。
如:
锁:“什么生来丛打丛?什么生来叶下红?什么生来郎噹吊?什么生来两条龙?”
开:“韭菜生来丛打丛,辣椒生来叶下红,茄子生来郞噹吊,豆荚生来两条龙。”
锁:“什么生来尖对尖?什么生来排两边?什么生来鱼骨样?什么生来月团圆?”
开:“杉树生来尖对尖,杉卡生来排两边,杉叶生来鱼骨样,杉果落地月团圆”。
此首儿歌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上部分用“郞噹吊”比喻“茄子”,用“两条龙”比喻“豆荚”,形象生动。下部分用形状特征给儿童传授杉树(树体尖形,杉枝对生、杉叶鱼骨样、杉果圆形)的知识。可算是客家先辈向儿孙们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一种无字课本。
再如:《白鸡子,啄梅花》
“看下新人什么脚?红绯鞋子坐轿脚。看下新人什么手?十个戒指戴两手。看下新人什么腰?五色带子系兰腰。看下新人什么颈?白铜钮子红颈领。看下新人什么面?白粉搽来红粉面。看下新人什么眼?画眉鸟子双眉眼。”
此首儿时采用的是六句结构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教儿童怎样观察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另外,用“画眉鸟”迷人的眼睛来比喻新人美丽的双眼,颇为生动传神。
有些儿歌还形象地反映了宁化客家民俗。
如:《红鸟子,红辉辉》
“红鸟子,红绯绯,十八岁,要去归;没红鞋,不上轿,没唢呐,不拜堂;没鸡腿,不食饭,没花被,不上床。”
此儿歌用漂亮可爱的“红鸟子”比喻成将要出嫁的妙龄少女,生动形象。运用了食饭(吃饭)、去归(出嫁)宁化客家方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地把宁化客家女子出嫁结婚:上轿——拜堂——吃“满碗”——进洞房的婚俗程式大致表现了出来。
另外,客家儿歌还很注重韵律美,吟唱起来十分上口、流畅,颇有音乐美感。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答答且,带老弟》就是用宁化客家方言来压韵的。“且”与“弟”(ie),“唔”与“角”(o韵),“花”与“下”(a韵)。让人在极美的韵律中仿佛看到农村小弟顽皮跌倒在田埂下的天真憨态。
客家儿歌是客家祖祖辈辈在长期的劳动中集体创作的歌曲,是民间语言艺术的结晶。自古以来,它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成为宁化客家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它具有内容广泛,想象丰富,天真浪漫,语言朴素,通俗易懂,韵律优美,寓教于乐,形象生动,手法多样(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特点,亦有启迪、教化、认识、娱乐等功能。
(本文来源网络)
宁化客家童谣大合集
石壁客家
-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石壁是客家摇篮世界客家人的总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