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监利人杂志ID:JLR」
中国人为什么读唐诗?
潘安兴
唐诗,是继汉赋后,又一文学的时代坐标,中华民族文学的经典,耸立在世界文学高原上,突兀着一座文学高峰。
我们中华大地,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汉魏乐府,漫长的探索与创作实践,到了唐代逐渐向着建筑美、音乐美的方向发展,走到了规范化的格律诗的定型。隋唐科考,又列入三大科目,更是把诗推向了一个新的文学高潮。
鲁迅先生说:“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仔细想来,值得我们深思。站在高山仰止唐诗,又有多少人能够超越?
一、唐诗是中国人写作阅读的高峰
《唐诗三百首》是家喻户晓的普及读本,唐诗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几乎比比皆是,常常作为朗诵比赛的首选,历代书法家濡墨唐诗作品,更是群星璀璨,让人目不暇接!
自《全唐诗》诞生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地下文物亮相,更多的唐诗横空出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回归祖国怀抱。从这些文物发现很多《全唐诗》未收录的作品。专家学者们作了一个初步统计:唐诗存世的数量约首,作者约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自《诗经》以来至隋朝的总和。
唐代帝王的爱好,是唐诗持续发展的巨大推手。唐代二十位帝王中,就有十五位的诗作传世。最有名的是唐太宗与唐玄宗,他们两位的诗都写得非常好。唐太宗的《帝京篇》写出了首都长安的巍峨气象。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夫子而叹之》还入选《唐诗三百首》,列入传世精品。唐中宗、唐宣宗、唐昭宗很有灵气,诗也写不错。
一代名相张悦、张九龄不仅是文坛领袖,也是杰出的诗人。张悦的《幽州夜饮》、《踏歌词》脍炙人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感遇》等作品,更是一千多年来流传不衰。
最高当局的兴趣爱好,将诗的阅读作为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大力倡导助推,读诗写诗几乎成了全民性的文艺活动。三教九流,百姓万家,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不少平民弱势群体,不乏有精彩的诗作流传下来。白居易的《卖炭翁》、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民间广为流传,连乡村都老婆都能背诵。可见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唐朝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驰誉世界的诗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双星联袂“大唐现象”,而且涌现了一批成就的名家初唐四杰、王孟、高岺、晚唐的大小李杜。还出现了一批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代表作家,璀璨在大唐的历史星空。
因此,从诗的创作队伍,作者身份,诗的阅读与普及,成为全民的文化活动,都达到了一个辉煌成就。堪称中国诗歌的春天,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虽然,《全宋词》收录了20多万首,有影响的代表就是豪放派的苏、辛、婉约派的李清照、姜烍、吴文英。明、清两代的就更多了。仅乾隆皇帝一个人就写了多首,现在有几个人能够背诵其中的代表作?远不及唐诗流行那么久远、广泛。
二、唐诗创造了经典高峰
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制高视野。具有强大的时间辐射力与穿透性,经得起沧桑检验。不会光鲜亮丽一时,成为一次的气球、布标,热闹一场,瞬间销声匿迹。
万丈高楼平地起。唐诗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高峰,是诗人们扎根社会基层,聆听百姓的心声,向着偏平化发展,写出的作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通俗易懂,平白如话的易懂易诵,喜闻乐见,迅速流传开来。
最具影响力的是李绅《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辉煌的背后,一年到头的劳动,依然难以摆脱贫困与饥饿,感受到底层民众的伤痛与无奈。写出真实,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第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简单明了,告诫人们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心血,抱着感恩,对待餐桌上的不易。既是呼唤,又富有哲理,至今滥觞为口头禅,妇孺皆知。
为普通读书人呐喊,替他们鼓与呼。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落魄潦倒的无数文人窘境,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这种心灵深处的诉求,一直是千百年的共鸣。
承载着乡愁,农耕的梦寐,创作出清新明快的田园气息的诗篇。孟浩然空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给我们展示了乡村春天的画面,品味大自然的气候景象,让三岁的小孩都能背出来,无疑提高了诗的扩散,启蒙教育的成功示范。
而王维以恬静的素描,让我们看到山村不一样。《山居秋暝》如一轴山水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却是另一番景致:“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中间的第二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作为风景对联,仍然在城乡客栈随处可见。生命力之强,让人叹为观止。
真情流露,最能打动人,拨动读者的心弦。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个人胸臆的抒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通过登高远眺,凭今吊古引发无限感慨。抒发了抑郁已久的悲愤心情,表达出来受到压抑、怀才不遇的境况,理想破灭的孤寂。读来酣畅淋漓,余音绕梁,让天下读书人惺惺相惜。
初唐诗人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后世评论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点儿也不过分。
在水天空阔中,诗人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翱翔,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顿悟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客观规律。与明月共存,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从中获得欣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留白让人思考将诗推到更高的境界,围绕着“月”,让去探索美的真谛。
三、创造了民族自信的高峰
经过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两个盛世,大唐的国力空前雄厚。大唐王朝釆取了软硬两手,恩施并施,“软”的举措表现为更“软”,“硬”行动显示更“硬”。
“软”的以“和亲”政策,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金城公主下嫁乌孙、咸安公主下嫁回纥,将国威宣传到各个邻国。
“硬”的方面,大唐有了几十年的积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骁勇善战的将士们开始扫荡十胡,歼灭突厥,大唐的马蹄踏遍了北方的大漠和遥远的西域中亚地区,建立了安西、北庭都护府,派遣了集军政一身的节度使,开创了中原王朝主导的鼎盛时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边塞诗应运而生。投笔从戎报国,是诗人的梦寐。边塞诗从诞生那天起,就充满了雄浑阳刚,代表着大唐的风貌,民族自信的励志篇。
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朝代,热血沸腾的青年书生们不甘平庸,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写下了:“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的豪言壮语,是大唐热血青年的心灵题照。
他不辞劳苦,风尘仆仆远赴北庭,投奔大唐名将封常清,深入一线,体验边塞战地生活。到了北庭,封常清很赏识他的才干。在岑参的心目中,封常清是集偶像与伯乐于一身。他写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边塞诗的巅峰顶级代表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战地自然环境的恶劣,将士们的枕戈待旦,人与马的实景,英雄们压倒一切的气概,跃然纸上!
豪迈激昂的边塞诗,是鼓点,是号角,催人精神抖擞,是大唐的将士们钙片。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那种横戈跃马,志在必胜的信心,保卫边疆的钢铁意志,沸腾着热血的战斗风姿,让外来不可侵犯的神圣面孔,耸立在天地间的浮雕,久久不能释怀!
远离家乡,戍防北国的边塞,寂寞与枯燥,对家人的思念,隐发了另一番情调。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他用明快隽永的基调,神驰空灵的遐想,实现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风景旖旎的塞外早春图。诗中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间,天衣无缝的搭配和谐,在悠扬的笛声中,营造出空阔高远的意境,思乡之情的委婉含蓄,令人咀嚼不尽的化外深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强盛的国家,不仅在硬实力方面傲视全球,而且在软实力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一枝独秀。大唐帝国致力于“怀柔四海,教化万邦”实现华夷一统的宏图霸业,名符其实担当起世界老大的责任。
在大唐强大的国威下,世界众多的国家纷纷奉上版图请归唐朝的辖治,俯首称臣,年年进贡,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天朝气象。
这些向唐朝俯首听命称臣的国家,都争先恐后来朝,一个个象驯服的小绵羊,围绕着大唐团团转:高丽、新罗、百济、交趾(现在的越南、柬埔寨、老挝)、倭国、马礼(现在的马来半岛)、婆利突罗朱(现在的泰国)、流鬼、夜叉(现在的堪察加半岛,近半极圈)、都盘六国(中东阿拉伯诸国)、天竺各国(现在的印度)、殊柰盘盘哥、罗拘蒌蜜、扶南(现在的大洋洲诸国)、哥罗舍分、脩罗分、甘毕等等(现在的印度洋诸国),还有中亚地区的突厥(乌兹别克、吉尔吉斯、鞑靼、阿塞拜疆),西域三十六国乌孙、龟兹、焉耆、羌若、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曹国、米国、石国等等,室韦、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今西伯利亚)、蒙古诸部、尼婆罗(现在的尼泊尔)、南诏(今西南地区)、回鹘、党项(陕西、甘肃一带)。大唐的疆域涵盖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众多的国家与地区。大洋洲、印度洋,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不好遥控,来进贡时打发使节给予超过数倍的价值反馈,表达天朝大国的慷慨,加强联系就行了。
这些各国使节来到长安,这座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都会,人口超过多万。
目睹都市的繁华,叹为观止。唐诗里有很多关于长安的诗篇,记录下来了当时的恢宏的画面,也将当时各国使节来朝的历史缩影聚焦在辉煌的大唐史诗。
大明宫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势,通过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表达出来:“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惟妙惟肖展示了各国朝贡的宏大场面。这首诗摆脱了一般应景之作的窠臼,歌功颂德的嫌疑,以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句“万国衣冠拜冕旒”,包罗气象万千,包罗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世界,毫不夸张,一切都在不言中!
作为大唐时代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不经意中,打上时代的烙印。不仅仅是诗人的个性张扬,也代表这个时代的群体认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的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于藏锋之间。诗人首联点题,起笔清新自然,寓情于景。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阔,“风正”才能一帆悬,为颈联“江春”铺垫。将“海日”与“江春”赋予人的情感。一个动词“生”,一个动词“入”逼真的写出了夜色未尽,海上的一轮喷薄冉冉升起,旧年未过,江上的早春已经到了。表达出来的新事物必然代替事物的人生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流露出来客旅淡淡的乡愁。
当时的宰相张悦说:就把这首诗题写在政事堂上,也就是国务院总理的办公厅。他还对同僚与属下说:这样的诗才是好诗,“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可见这首诗的份量之重,非同凡响!
明朝胡应麟在《诗薮》总结:“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不单单是单个的作家作品,而是在读大唐的精神折射,在读大唐的气场!
大唐处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上升期,是生气蓬勃的一轮“海日”,送别旧时代,迎接“江春”的新世纪。它的可塑性、包容性、开放性超过了任何一个王朝,都在诗歌中找到民族自信的体现。
尽管前面的道路很曲折,却对未来信心满满,在李白身上可以找到最好的诠释。他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独立人格尊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毫不掩饰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突兀不群,受到读书人的尊重。他的《行路难》就是一种自我的精神表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美好的理想与抱负,不会因为挫折而放弃,给人以激励。
读唐诗,回望唐朝,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唐诗不仅有时间的穿越性,还有空间的跨越性,成为全人类、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读唐诗,从上学那天起,吸吮着唐诗的乳汁长大。唐诗让我们中华民族在百年的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在唐诗中藏着巨大的正能量,正在驱动着我们民族的复兴,跨入世界民族之林。梦回大唐,无愧于大唐,读者与作者隔空喊话,我们来了,距离越来越近!一个与昨天大唐的中国,拥抱在高峰的邂逅!
中国人为什么读唐诗?远山呼唤:为了明天!
作者